首页 > 文章详情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探析

作者:
包路芳
出版日期:
2011年9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8733字
所属图书:
社会建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流动人口成为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60%以上的外来人口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聚居区。流动人口从1978年的2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000万人,与户籍人口的比例接近1∶1,并仍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已经成为北京实有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增加了巨大压力。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创新涉及社会服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自身创新很难有质的飞跃。探索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包路芳:博士,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和人口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城乡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社会治理、人口流动等。主要著作:《挂甲屯的故事——北京城乡社会变迁研究》《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等4部,论文和调研报告7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多篇理论文章。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4项,主持完成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以及各级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调研报告优秀奖、第四届费孝通田野调查优秀奖等多项奖励,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文章目录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
  • (一)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和社会问题同步增长
  • (二)重“被动防范式”管理,轻“主动服务型”管理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 (一)模式的内涵
  • (二)模式的特点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形式
  • (一)北京市丰台区的“出租房屋契约化管理”
  • (二)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新居民互助服务站”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 (一)有效调控了流动人口规模,优化了流动人口结构
  • (二)拆除违法建筑,改善了地区治安和环境秩序
  • (三)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的推广条件
  • (一)在管理主体上,从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合作治理模式转变
  • (二)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自治意识
  • (三)发挥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体性,更好地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