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人文北京”:从理念到社会建设的实践

作者:
陆益龙
出版日期:
2011年9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2525字
所属图书:
社会建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人文”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就包含了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易经》中有这样的阐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呼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相对于天文即自然规律而言,意指人及人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人及其发展规律,就可以更好治理天下或社会。换句话说,要治理好社会,就需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自春秋以后,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基本形成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这一轴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而非神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治乱兴衰,关键取决于人而不是神。因此,中国文化传统“非常看重的是人”,“人学”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冯友兰:《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第98页。。以民为本就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以人民或民众为根本,从广大民众的利益出发去治理国家和社稷。总的看来,中国人文主义的传统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人本取向的世界观,二是民本取向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但同时实际主张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被神权和教权统治的时代。此外,自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想后,民本的仁政思想被广泛接受和实践,由此也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文明和秩序的基础。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陆益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文章目录
·“人文北京” 理念及其内涵
·社会建设 “人文北京”的重要载体
·“人文北京”对都市社会建设的要求
·“人文北京”的社会建设路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