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心理机制探讨

作者:
李原 李朝霞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0250字
所属图书:
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与此相应,人们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甚至是“拜金主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向我们走来。日常生活中随处听闻这样的例子,从“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坐自行车后笑”的马诺,到近期调查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中,六成人表示想嫁“富二代”的价值观(广州市妇联,2010),再到媒体中充斥着的各种高档奢华的广告和炫耀性消费。这些现象不由得令我们思考:为什么物质主义会在当代中国环境下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何规律可循?它能给大众带来幸福感吗?如何指导大众建立健康良性的消费观和生活模式?西方在物质主义领域已经积累了较多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物质主义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张红霞、王晨,2003;李静、郭永玉,2008b;李鹏举、黄沛,2010)。不过,目前阶段中国学者着重于回顾与总结国外研究成果,真正在中国背景下针对物质主义进行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本章意在探讨物质主义的心理成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的实证研究方向,并希望通过对物质主义相关内容的梳理,为指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开启健康的生活模式提供一些启发和引导。

关键词:

社会心态心理健康物质主义

作者简介:

李原:经济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金融理论与政策。主持多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专项课题等。在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笔及参与执笔的十余篇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李朝霞: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文章目录
·物质主义的概念界定
·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概述
物质主义的心理成因
  • (一)基于匮乏假设的心理成因
  • (二)基于社会化假设的心理成因
物质主义与基本心理需要
  • (一)物质主义与胜任需要之间的关系
  • (二)物质主义与关系需要之间的关系
  • (三)物质主义与自主需要之间的关系
·未来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