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服务项目设计的结构性:搭建逻辑框架

作者:
童敏
出版日期:
2020年9月
报告页数:
66页
报告字数:
58339字
所属图书: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的设计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通过对服务项目需求评估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社会工作者能够发现,项目中涉及的服务人群并不是单独个体的集合,而是时刻与周围他人互动并且在不同的生活处境下承担着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当他们面对父母时,就是孩子;面对同学、朋友时,则是同伴;面对学校的老师时,就是学生;而当他们面对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时,则是某个群体的一部分,扮演着这个群体的社会角色。显然,服务人群的日常生活就是由这些多种多样的互动场景和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嵌入这些互动场景和社会关系中,既受它们的左右,又影响它们的变化,表现出多层性和复杂性,涉及服务人群心理、人际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将服务人群的成长改变要求视为某个或者某些可以被单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改变愿望,根据这些愿望的类型设计综合性的服务项目,而需要根据服务人群自身拥有的日常生活的独特层次和关系设计服务项目,呈现服务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成长改变要求和可能发展空间。这样,服务项目的结构性就成为社会工作者在完成需求评估并且着手服务项目的方案设计时首先需要考察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专业服务逻辑框架

作者简介:

童敏: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民政部社会工作实务特约专家、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福建省民政厅和厦门市湖里区社会工作专业督导,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和相关研究,发表中文学术论文100多篇,英文论文数篇,出版论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民政部以及横向的社会工作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什么是服务项目的结构性
  • 服务项目结构性初探
  • 分析的结构性与行动的结构性
  • 问题应对网络
第二节 服务项目的人际结构
  • 核心应对网络
  • 人际结构
  • 缺位的人际结构
第三节 服务项目的生活结构
  • 问题和能力
  • 生活结构
第四节 服务项目的心理结构
  • 心理结构初探
  • 心理结构
  • 心理结构的反馈机制
第五节 服务项目的社会结构
  • 社会结构初探
  • 社会结构
  • 常用的社会结构观察视角
第六节 服务项目结构层面的综合设计
  • 服务项目四种结构之间的关联
  • 服务项目的两种联结技术
第七节 服务项目结构层面综合设计的案例
  • 找出服务项目综合设计的主线
  • 架构服务项目综合设计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