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童敏
机构: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个人简介: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民政部社会工作实务特约专家、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福建省民政厅和厦门市湖里区社会工作专业督导,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和相关研究,发表中文学术论文100多篇,英文论文数篇,出版论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民政部以及横向的社会工作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

  •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的设计
    童敏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本书以考察日常生活场景实践的生态社会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问题解决视角来设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以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具有目标清晰的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结构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转接性以及服务成效的累加性。本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实用性。直接借助具体的案例详细分析和讲解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等,是国内第一部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科学设计逻辑的著作。2.理论性。在本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设计的理论逻辑,使项目的设计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不仅易学,而且能够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科学、有效地整合起来。3.本土性。直接从本土的项目化服务要求出发,运用本土的实践案例,并且结合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的理论探索,概括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的基本内涵和服务逻辑,提升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 社会工作理论
    童敏 出版时间: 2019年08月
    本书力求站在一线实务工作者的角度,以实务工作中面对的个人心理、互动关系和社会结构三种改变导向为出发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实用性。直接从服务发展的脉络和要求入手,梳理社会工作不同理论流派的理论框架、核心概念和历史演变过程,使读者能够将其与实际的服务结合起来理解社会工作理论的内涵,感受社会工作理论所蕴含的实务改变力量,突出社会工作理论是一种实务理论。2.历史性。结合每个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该理论流派重要贡献者的个人经历和学术历程,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场景中阐释每个社会工作理论的内涵和历史演变过程。3.系统性。在梳理每个理论流派时,根据该理论流派的理论讨论焦点分个人心理导向、互动关系导向和社会结构导向三个部分分别予以介绍,同时根据各个理论流派发展的内在关联分门别类进行阐述,使读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每个理论流派的理论核心内涵。
  • 我国功能理论的历史演变、基本逻辑框架以及对社会工作的影响(1937~2010)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功能理论是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初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是社会工作者希望从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依附中摆脱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一次积极的理论尝试。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功能理论的研究非常少,特别是在国内,几乎无人问津。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功能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演变过程,并且对功能理论的基本理论逻辑框架、主要概念以及对之后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以期对功能理论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
  • 精神病院综合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基本框架——一项个案实证研究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本文研究将跟踪作为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某精神病院,运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探索精神病院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基本框架,以便为其他精神病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 反思、批判和反身性:实现“助人自助”的三种服务逻辑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理念,也是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够立足的关键所在,从产生之日起,社会工作就秉持着这样的服务理念。但是从“助人”转变成“自助”却需要社会工作服务策略的根本转变,从专家式的直接给予转变成服务对象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如何理解作为培养服务对象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反思、批判和反身性这三个概念就成为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然而这三个概念缺乏清晰统一的界定,常常相互混淆。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开展探索,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回顾、分析和比较,梳理了反思、批判和反身性这三个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体现的服务策略。研究发现,这三个概念都关注个人对自己生活经验的主动审视,只不过,反思是强调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自身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当下情境的检视,批判是注重从文化角度出发对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权利关系的分析和原有知识假设的质疑,而反身性则是从社会差异假设出发对自身所处的社会位置的确认和动态关联中的文化历史脉络因素的理解。对这三个概念的清晰梳理有利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服务理念的实现,以及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关键词:
  • 如何反思:社会工作反思实践的路径和框架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尽管目前有关反思实践和理论的讨论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研究热点,但是反思这个概念仍然面临模糊不清、无法应用的困境,尤其缺乏对反思这个概念的溯源以及实践路径和框架的探讨。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的梳理和讨论就如何开展实践反思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发现反思实践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实践和理论建构的逻辑,具有专业实践的反思、社会实践的反思和生活实践的反思三种方式。而在实际的服务中,这三种方式需要整合起来,形成场景实践中的事、人际和自我三个维度的反思。
    关键词:
  •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项目化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元和复杂,使政府原有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管理逐渐成为政府运用社会资源应对特定社会问题的主导机制(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2013)。作为公共服务重要载体的社会工作目前在我国也正在经历相应的转变:由原先在机构内开展单个服务类别或设置专业岗位逐步转向政府购买的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马骏达,2015;李迎生,2016)。这样,无论专业服务的开展还是成效的考核,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始终围绕服务项目。服务项目也就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开展的重要凭借和运作方式,对它把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大爱之行”全国项目办公室,2016)。因此,如何从服务项目的角度重新理解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安排,规划与设计专业、科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就成为每个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难题。
    关键词:
  • 服务项目设计的针对性:做好需求评估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设计,但是不论什么样的设计,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服务人群在哪里,他们面临哪些困难以及有什么服务需求,等等。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充分的了解,社会工作者才能在此基础上规划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这样,项目服务人群的需求评估就成为项目科学设计的第一步,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对项目服务人群面临的问题和拥有的需求有清晰的界定。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服务项目的需求评估。
    关键词:
  • 服务项目设计的结构性:搭建逻辑框架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通过对服务项目需求评估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社会工作者能够发现,项目中涉及的服务人群并不是单独个体的集合,而是时刻与周围他人互动并且在不同的生活处境下承担着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当他们面对父母时,就是孩子;面对同学、朋友时,则是同伴;面对学校的老师时,就是学生;而当他们面对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时,则是某个群体的一部分,扮演着这个群体的社会角色。显然,服务人群的日常生活就是由这些多种多样的互动场景和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嵌入这些互动场景和社会关系中,既受它们的左右,又影响它们的变化,表现出多层性和复杂性,涉及服务人群心理、人际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将服务人群的成长改变要求视为某个或者某些可以被单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改变愿望,根据这些愿望的类型设计综合性的服务项目,而需要根据服务人群自身拥有的日常生活的独特层次和关系设计服务项目,呈现服务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成长改变要求和可能发展空间。这样,服务项目的结构性就成为社会工作者在完成需求评估并且着手服务项目的方案设计时首先需要考察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 服务项目设计的转接性:建立服务关联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社会工作者采用结构视角设计服务项目时会发现,服务项目中的服务活动安排常常涉及两大类服务:一类是偏向微观心理辅导的服务;另一类是注重宏观社会支持的服务。前者关注服务的心理深度,而后者注重服务的社会广度。显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不只是服务形式不同,关注的焦点也不同,第一种类型的服务侧重心理层面的改变,而第二种类型的服务则强调社会层面的改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设计综合性的服务项目时,就有了整合不同类型服务的要求,这样的整合绝不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服务的简单叠加,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带动服务项目目标人群的成长改变。这样,社会工作者也就需要仔细考察服务项目目标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成长改变的要求,根据他们自身的不同成长改变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的服务,使服务项目目标人群在心理层面的改变与社会层面的改善自然衔接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保证项目服务的转接性。实际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的转接性体现的恰恰是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这一基本原则的运用要求,因为对于社会弱势人群来说,个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善只是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服务的不同着手点,它们本身是不能被人为地拆分开来的,而需要社会工作者有一种借助人际结构动态把握服务项目目标人群心理结构改变和社会结构改善的心理社会双重视角。
    关键词:
  • 服务项目设计的累加性:巩固服务成效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除了针对性、结构性和转接性之外,服务项目设计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累加性,因为通常而言服务项目设计不同于服务活动设计,它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由多个服务活动组合而成。这样,对于服务项目而言,它的服务成效就有了一个逐次、逐层累加的要求,不是各个活动成效的简单相加。服务项目设计的累加性意味着,服务项目的活动安排是以成效为导向的,不是为了活动的规范而规范,也不是为了活动的专业而专业,它需要从项目的服务人群(主要包括目标人群和潜在人群)出发,通过协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在社区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开展服务项目,项目服务人群的任何改变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
  • 服务项目书的逻辑安排和书写要求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可以说,服务项目的科学化设计和管理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的设计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安排:一种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另一种以服务对象的成长为导向。与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设计不同,以成长为导向的项目设计要求社会工作者采用生活场景为本的生态社会视角,将服务对象视为环境中的人,关注个人改变与环境改善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以成长为导向的服务项目设计思路不在于营造一个专业的服务空间,代替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而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在其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重要他人的支持,提升问题应对能力,改善生活环境。这样,服务项目的设计绝不是做几个个案、几个小组、几个社区活动这么简单,而是要把不同的服务活动围绕服务项目目标人群希望解决的问题组织成前后承接、层层推进的项目服务计划,满足服务项目设计的目标有针对性、内容有结构性、活动有转接性和成效有累加性四个方面的要求。服务项目设计的这四个方面要求也给服务项目书提供了书写的基本框架,让服务项目书的书写有了现实基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