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七鸭子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作者:
付振奇
出版日期:
2018年8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15536字
所属图书:
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1卷·村庄类第10卷·长江区域第3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8.406-426
徐勇
邓大才
摘要:
七鸭子村位于洞庭湖南岸,气候较为适宜稻作生产,资水分河和黄家湖为村落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丰沛水资源的同时,也为村庄带来了涝灾的隐患。村民根据村落的地形条件选择自己的居住位置和作物种植类别,根据村落水系条件,去实施稻作灌溉。村庄的空间布局整体呈现大散小聚和依田而居的特点,村庄的住房格局也因地势和财力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形态。村民定居之后,对自然条件逐渐实施改造,开荒辟野、完善交通,为村落的发展和交流奠定基础。
关键词:
空间分布
自然环境
七鸭子村
作者简介:
付振奇:
付振奇(1987~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相关报告
七鸭子村的由来与演变
七鸭子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七鸭子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七鸭子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七鸭子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国外城市犯罪的空间理论研究
上海城市运行的风险源分析及对策思考
我国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制度成因和对策
滇西边境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与路径
安徽省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分析
文章目录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作物生产
气候条件与稻作生产
地形条件与作物分布
水系条件与稻作灌溉
土壤条件与作物类别
自然灾害
第二节 空间分布格局
村落分布
住房格局
道路分布
第三节 七鸭子村自然实态
村落布局及道路改善
水利设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