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
折晓叶 陈婴婴 冯小双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
报告页数:
35页
报告字数:
33216字
所属图书:
群学荟萃Ⅱ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视角,对当下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进入村庄的社会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特别关注项目过程中的分级“制度机制”运作模式,包括国家部门的“发包”机制、地方政府的“打包”机制和村庄的“抓包”机制等,分析它们所形成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和结果。“项目制”作为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对既得利益补偿的一个重要机制,为分级治理逻辑的汇合搭建了一个制度平台;强调只有通过公共品的供给,增加村民参与的公共空间,实现村庄公共治理,项目制才能真正增进公益进而达成整合的目标。

关键词:

项目制制度机制分级治理项目输入村庄回应

作者简介:

折晓叶:折晓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陈婴婴:陈婴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冯小双:

文章目录
·引言
·制度机制运作的分级逻辑 项目制的分析框架
“发包”和“打包” 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机制
  • (一)国家部门的视角和逻辑
  • (二)地方政府的视角和项目运作
“抓包” 村庄的视角和项目过程
  • (一)“抓两头” “示范村”和“薄弱村”的项目政策
  • (二)资金和“抓包”项目
  • (三)“给项目”和“跑项目”
  • (四)项目输入与村庄回应
  • (五)村庄的视角和逻辑
·结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