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汶川地震十年重建发展状况监测报告(2008~2018)

作者:
卢阳旭 李睿婕 杨欣萌 尉建文 何光喜 赵延东
出版日期:
2019年1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3937字
所属图书:
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基于对2008年、2009年、2011年和2018年四次汶川地震灾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全面描述了汶川地震发生十年来,灾区居民在住房重建和人居环境变化、生计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参与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变化历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重大灾害后灾区恢复重建、创新发展的“中国经验”进行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

汶川地震居民调查重建和发展

作者简介:

卢阳旭:卢阳旭,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睿婕:博士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科技人才等。

杨欣萌:杨欣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尉建文:尉建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何光喜:何光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赵延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文章目录
住房重建与人居环境改善
  • (一)震后三年完成灾区住房重建
  • (二)灾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 (三)灾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生计恢复和经济发展
  • (一)灾区失业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 (二)近年来灾区农村劳动参与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 (三)灾区非农家庭经营较为活跃
  • (四)灾区重建与脱贫攻坚结合效果明显
  • (五)调查也发现了灾区就业、创业和脱贫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社会参与和社会心态
  • (一)灾区居民在接受外部援助的同时积极自助互助、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二)十年来灾区社会信任呈现“U”形变化
  • (三)十年来灾区居民对各级政府灾后重建工作满意度先降后升
  • (四)十年来灾区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防灾减灾文化
  • (一)灾区居民对地震灾害仍有较高风险意识
  • (二)灾区居民具备了较高的防灾备灾知识和能力
  • (三)对于巨灾保险有较为强烈的需求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党和政府坚强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灾害治理的“举国体制”
  • (二)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兼顾灾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 (三)创新驱动、发展导向,增强灾区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