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对城市贫困主流测量方法理论假定的社会性别分析——以一个街道贫困家庭的社会调查为例
作者:
汪雁
慈勤英
出版日期:
2005年8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6645字
所属图书:
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8.57-75
刘伯红
谭琳
姜秀花
宓瑞新
摘要:
中国的贫困测量方法基本上沿袭国际社会的经验,建立在以“家庭”为“收入测量” 单位之上; 同时,我国单亲女性户主家庭的产生多源于丧偶和离婚 (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未婚母亲”),它在整个家庭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这种状况使由“家庭结构差异”显现出的“贫困女性化”,较之西方国家更少呈“显性”状态。总之,基于种种原因,国内的政府报告和学术研究的正式文字记载中尚未出现具有“性别区分的贫困数字”。 然而,国内业已存在的大量与贫困密切相关的数据大都呈现出女性弱势倾向。中国贫困的统计分布,与国际社会相比鲜见性别分化、与国内的相关数据又不相吻合的现象,究其实质,是由于中国的贫困分布实际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呢?抑或是由于现行的贫困测量方法对性别缺乏敏感性呢?如果是由于现行贫困测量方法的性别敏感度较低,在其框架之下的反贫困策略是否会受到负面影响? 带着这些疑问, 本研究采用“社会性别”视角, 审视主流贫困测量方法,深化对中国的贫困和女性贫困的认识。
关键词:
城市
家庭
社会性别
性别盲视
主流贫困测量
作者简介:
汪雁:
慈勤英:
相关报告
西藏农牧区妇女在家庭生活中角色和地位的演变研究——以堆龙德庆区和那曲县为例
被建构的“家”和幸福感
妇女参政报道:状况、特点和改善思路
探索与起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与城市基层治理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过程
广东社会性别观念调查与分析
我国城市新白领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我国城市社会偏见与歧视研究
城市农民工服务型管理转向探析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参政政策过程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样本
文章目录
·
问题的提出
相关文献研究
1.关于贫困研究
2.关于贫困测量的研究
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及理论假设
(二)研究视角
(三)主要概念及其操作化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对主流贫困测量理论假设的社会性别分析
1.两性食物消费比较
2.两性衣服消费比较
3.两性专用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比较
4.两性教育消费比较
5.两性综合消费水平比较
·
结果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