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对城市贫困主流测量方法理论假定的社会性别分析——以一个街道贫困家庭的社会调查为例

作者:
汪雁 慈勤英
出版日期:
2005年8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6645字
所属图书:
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的贫困测量方法基本上沿袭国际社会的经验,建立在以“家庭”为“收入测量” 单位之上; 同时,我国单亲女性户主家庭的产生多源于丧偶和离婚 (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未婚母亲”),它在整个家庭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这种状况使由“家庭结构差异”显现出的“贫困女性化”,较之西方国家更少呈“显性”状态。总之,基于种种原因,国内的政府报告和学术研究的正式文字记载中尚未出现具有“性别区分的贫困数字”。 然而,国内业已存在的大量与贫困密切相关的数据大都呈现出女性弱势倾向。中国贫困的统计分布,与国际社会相比鲜见性别分化、与国内的相关数据又不相吻合的现象,究其实质,是由于中国的贫困分布实际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呢?抑或是由于现行的贫困测量方法对性别缺乏敏感性呢?如果是由于现行贫困测量方法的性别敏感度较低,在其框架之下的反贫困策略是否会受到负面影响? 带着这些疑问, 本研究采用“社会性别”视角, 审视主流贫困测量方法,深化对中国的贫困和女性贫困的认识。
关键词:

城市家庭社会性别性别盲视主流贫困测量

作者简介:

汪雁:

慈勤英: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相关文献研究
  • 1.关于贫困研究
  • 2.关于贫困测量的研究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理论假设
  • (二)研究视角
  • (三)主要概念及其操作化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对主流贫困测量理论假设的社会性别分析
  • 1.两性食物消费比较
  • 2.两性衣服消费比较
  • 3.两性专用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比较
  • 4.两性教育消费比较
  • 5.两性综合消费水平比较
·结果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