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责与作用

作者:
高勇
出版日期:
2011年6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字数:
29092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工作,并于2008年9月召开了全市社会建设大会,出台了《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本文深入分析目前北京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内在矛盾,参考国内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运行以来取得的成效与局限,结合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提出的要求,就“枢纽型”社会组织进一步发挥职责作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市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枢纽型”社会组织

作者简介:

高勇:山西盂县人,1976年6月出生。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硕上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绀织与NGO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译著一部。

文章目录
北京市社会组织的概况
  • (一)数量
  • (二)历史发展情况
  •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条例和管理体系
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某些业务主管单位管理负担太重
  • (二)某些业务主管单位管理不到位
  • (三)某些社会组织政社不分
  • (四)某些社会组织缺乏必要生存发展资源
  • (五)管理部门担心工商注册的社会组织处于视野之外
  • (六)工商注册的社会组织苦于得不到正当名分
社会组织管理中的根本矛盾
  • (一)三对悖论
  • (二)根本矛盾:治理技术的匮乏和治理风险的忧虑
  • (三)传统式治理:庇护—依赖式关系的建立
  • (四)延续原因:制度的路径依赖和经验的错误总结
  • (五)新的出路:治理方式的创新与对治理风险的合理认知
“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及效果
  • (一)核心思路:通过改变治理主体来改进治理方式
  • (二)存量脱钩
  • (三)增量吸纳
  • (四)协调引导
  • (五)完善思路:着力加强治理方式的改变
  • (六)对比:与深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比较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责:创新社会组织治理方式
  • (一)分级吸纳
  • (二)强化问责
  • (三)资源引导
  • (四)价值构建
  • (五)人才培养
“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保障
  • (一)继续加强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政策指导
  • (二)保障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 (三)协助“枢纽型”社会组织完成组织文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