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冯晓英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兼任北京市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专家顾问、北京市丰台区政府顾问、朝阳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专家顾问组顾问,是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北京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130多篇,总计170余万字。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建设、城乡统筹、流动人口管理。

  •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07~2008)
    朱敏高勇 冯晓英 副主编 ; 戴建中 主编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报告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为主,并邀请了北京市党政机关和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撰写的。本报告的主报告充分肯定了在党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指引下,北京市2007年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各项重大进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以三年为周期,分别就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向专家、各级干部和一般市民进行问卷调查,2007年市民在问卷回答中对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热烈拥护,高度赞扬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本报告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社会结构篇”中,根据最新发布的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1536万常住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等结构和地域、职业等分布状况,突出了人口老龄化与进一步完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是北京社会建设中必须应对的重大问题。在阶级阶层结构方面,分别对劳资双方进行了分析,尤其北京市总工会对职工队伍的变化和问题做了深刻剖析。第二部分“社会发展与问题篇”,首先研究了明年的奥运盛会将对北京的城市精神与人文进步发生和留下什么深远的影响;这一部分还包括对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状况的回顾和工作建议;宗教问题既具一定社会敏感性,又关系到发挥广大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篇收录了一篇专家论文;有关选民选举行为的研究报告,是作者多年对这一问题调查思考的结晶,对于“健全民主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提出了改进意见。北京社会发展报告的第三部分,是每年不同的反映当年社会形势的专题篇,2007年是“民生篇”。其中包括对城镇居民收支情况的透视、对改进促进就业政策的建议、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评估和对教育改革进展的肯定。但是一年来中央控制房价的一系列政策在北京未见显著成效,关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财政金融建议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很有参考价值。“北京市社会大事记” 采录了一年来北京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长期坚持必将成为编年史中真实可贵的重要组成部分。
  • 北京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高勇 副主编 ; 冯晓英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社会服务符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建设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本书围绕这一主题,就“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和角色定位”以及“民间组织的国际交往”等一系列当前北京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其中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界的较高评价。全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管理研究中心2010年完成的4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组成,具有数据翔实、案例丰富、点面结合、论证严谨的特点。
  • 协同共治 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城乡结合部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关注与研究的地区。它因流动人口高度聚居、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生存环境和社会秩序问题很多,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以当前最难解决的市容环境整治和出租房屋管理为例,传统的政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政控制性管理方式,不仅使城市管理者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而且整治效率不高、易于反弹。因此,跳出被动式、强制性行政管理思维模式,通过建立有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走标本兼治和协调共治之路,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 香港移民政策的变迁与启示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本文从移民入境政策、新移民的福利政策和两个因新移民身份产生的争端与政策调整等三个方面,对香港移民政策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指出我们不能仅看香港移民政策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香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共有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以及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依法调整移民政策的制度安排。据此,提出了北京应该学习借鉴香港经验教训的五点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
  • 首都特色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研究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流动人口政策取向有着风向标的作用,从而备受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关注。2009年以来,伴随着北京“城中村”改造的大规模推进,以及与之相关的“蚁族”、“封村”、“一夜暴富”等社会现象的不断曝光,“城乡结合部”这个原本只与环境脏乱差相关的地区,一下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学界新一轮的研究高潮。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北京“城中村”改造与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具体包括北京“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关系及特征、北京“城中村”改造模式和北京“城中村”改造效果评价。其次阐述了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的观念,构建了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的框架思路。最后针对性推进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进程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北京“城中村”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城中村”是城乡结合部的顽疾所在。通过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方式进行城市化改造,是彻底改变“城中村”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有效途径。2009年启动的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政府主导下的一次乡村社会变革。在城乡“二元”分治已经制度化,很难通过单一政策彻底治愈“城中村”顽疾的情况下,遵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策创新”的原则,北京市从2009年两个试验点起步,到2010年向50个重点村的推进,如此有计划、分步骤、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开了全国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的先河,引起了国内外特别是北京学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 社会组织与民生建设——北京市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实证性研究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背景与重点,其次介绍了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基本情况与基本评价,最后分析了如何利用社会组织实现几个方面的突破以及针对提高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从直接服务向组织服务的功能性变革——大兴区清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调研报告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社区服务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为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成员多层次服务需求出现的产物,特指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多种需求,依托街道和居委会,发动社区力量开展的具有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性质的居民服务业,与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民生工程相契合,至今已经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史。本文以大兴区清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案例,探究了“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的特点,包括:以“项目运作”为纽带,构建社区服务多元主体上下互动的网络平台;重视能力建立,把提升居民社区参与能力放在首位;突出社区特色,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社会服务组织管理模式。其次介绍了大兴区清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实践效果,包括:转变组织功能,实现服务方式的“三个拓展”;尊重社区多样性,满足社区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从“被服务”到助人自助,在服务中提高能力,分享快乐。最后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以及思考。
    关键词:
  • 以推动社区能力建设为己任——NGO案例:“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调研报告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活的主体,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活动或事务的过程,它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名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是促进社区融合的重要途径。社区参与不仅需要关注居民参与度的高低,更应追求社区参与效能的提高,而效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参与能力的水平。在国内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NGO——“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就是一个致力于社区能力建设,促进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的非营利民间机构。该组织成立于2002年12月,2003年9月工商注册,2009年2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完成民政注册。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的工作领域包括:①向城市社区提供社区参与的信息、咨询和培训;②开展中国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试点的行动研究;③传递社会创新理念和实践;④收集城市治理案例和出版物出版;⑤在政府、专家学者、NGO和城市社区间建立沟通、交流网络与合作平台;⑥培育社区自组织发展。其中,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不同内容的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实践合作是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的一大特点。从2004年初开始,它相继在宁波市海曙区望春街道和段塘街道、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站前街道、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东城区建国门和交道口街道等发展了不同模式的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模式,在社区能力培养方面成绩显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