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机制分析——以汶川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为例
作者:
张琦
出版日期:
2011年1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16839字
所属图书: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进程与挑战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1.280-300
黄承伟
陆汉文
摘要:
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也是对我国防灾减灾应急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验。两年多的恢复重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在应对突发性巨灾侵袭时,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和积极稳妥地恢复重建系统,并积累了很多独特经验。其中,以贫困村为平台,建立将灾区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结合的机制实践探索尽管在我国还是首次,却为贫困村恢复重建创新了新型有效机制,也为未来中国建立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是在分别对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数次调研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扶贫办灾后重建办公室的各项调研数据和研究成果,并力求从理论上分析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结合内在机理,丰富和发展我国扶贫开发理论体系,也为未来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
灾后重建
防灾减灾
扶贫开发
贫困村
作者简介:
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土地制度及农村土地利用与发展研究。
相关报告
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结合的理论解析
贫困村灾后重建资金投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贫困村灾后重建路径探索——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民乐村实践
从重建监测结果看贫困村恢复重建的成效与挑战
灾后社区扶贫模式
宁强县玉泉坝村“5.12”灾后重建案例
汶川县席草村灾后可持续生计发展案例
彭州市灾后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案例
青海扶贫开发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
Forgotten Phase i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The Significance of Villag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Restoration of Livelihoods,Risk Manage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文章目录
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的理论框架
(一)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的理论基础 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减贫理论的交叉融合
(二)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机制框架体系
(三)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的分析框架
(四)向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演变的必然性和路径
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 贫困村外部整合管理机制
(一)应急响应
(二)规划管理
(三)组织协调
(四)资源整合
(五)主体参与
(六)监测评估
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 贫困村内部活力激发和能力培育机制
(一)内源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
·
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