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黄平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个人简介:

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社会学博士(199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欧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合作局局长、美国研究所所长等。主编过的著作有《美国蓝皮书》(主编)、《社会蓝皮书》(副主编)、《美国研究》(主编)、《读书》(执行主编)等,现为《不列颠社会学》(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当代社会学》(Current Sociology)、《比较社会学》(Comparative Sociology)、《国际移民》(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全球社会政策》(Global Social Policy)、《发展社会学》(Sociology of Development)等英文杂志国际编委。

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过的著作:《西部经验》、《公共性的重建》(上、下)、《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农民工反贫困》(中英文)、《梦里家国》等。

  • 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上)
    王晓毅黄平 主编 ; 陈昕陈志刚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由公共资源、共同价值观所支撑的公共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不只是一个传统的自然-地理概念,也不只是一个现行的行政-管理划分的区间,而是必须满足“认同”、“安全”、“团结”等公共性需求的社会共同体。以往的社区研究重经济、有形、政府资源而轻非物质、无形、社会文化资源,也未把公共资源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致使分析往往停留在对具体社区和具体事项的描述与说明上,而缺乏对社会整体发展本应具有的理论穿透力。本书提出:启蒙以来的二元叙事(野蛮-文明、落后-先进、传统-现代、社区-社会、农村-城市,等等),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忽略了社区在社会整合和价值规范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社区重建〔community re-building〕必须超越二元论的非此即彼取向。新型社区本身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它既是城乡一体化或者说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关键在于乡村社区的重建。除了要继续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继续解决好农村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问题外,还需要特别关注(还)没有实现非农化的农村劳动者所依存的整个农村社区如何继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这类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并非简单地取决于自然资源〔土地、淡水等〕和经济资源〔财政投入、农民收入等〕的多寡,更在于能否重新整合公共的社会资源,包括激活各种潜在的制度和价值资源。
  • 西部经验
    黄平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10多年来在西部农村所作的调研报告和在此基础上写的关于发展问题的反思,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对宣明会在云南、宁夏项目点的调查;对西南、西北(主要是云南、四川和宁夏、甘肃)非宣明会村落的调查;关于寻求另类发展道路的思索。
  • 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陆建华 黄平 副主编 ; 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 主编 出版时间: 2004年01月
    2003年是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落实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5年以经济为中心的建设,中国已经实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的第二步,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本文以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为落脚点,强调统筹、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强调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共享;增加“非典”危机分析的专题篇,对中国2003年的现状及2004年的发展做了预测。
  • 199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陆建华 黄平 李培林 副主编 ; 单天伦 汝信 陆学艺 主编 ; 江流 顾问 出版时间: 1999年01月
    1999年的《社会蓝皮书》,是自1993年以来推出的第七本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一直致力于提高社会形势分析的真实性、社会发展趋势预测的准确性和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本年度《社会蓝皮书》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从本年度开始,我们将尝试公布有关社会形势预测数量分析和调查结果,这一分析的资料来源是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和调查数据。社会形势能否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来分析与预测,这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愿意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二是设立了失业下岗和再就业调查研究的专题篇,期望通过若干中心城市的调查报告,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反映这方面的情况。今后,我们将尝试每年设立一个热热点问题的专题篇,以增加对重大现实问题分析研究的深度。
  •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 主编 ; 黄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本书首先是调查篇:包括西部11省(市、区)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领导干部对2005~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其次介绍了发展篇:居民生活和消费结构的新变化;13亿之后中国人口的新特征;就业形势: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反腐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体系 等内容。接下来是专题篇:反腐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体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与挑战 ;走向公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乡镇改革:攻坚之难等内容。最后阐述了阶层篇。
  • 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中英双语本)
    杜铭那克 黄平 主编 出版时间: 2006年11月
    本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社科院历时近5年的“农民工反贫困”项目的研究成果,以社会学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从中国农民工的贫困问题分析入手,着力于解决贫困问题,提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政策建议,对社会学研究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陆建华 黄平 副主编 ; 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 主编 出版时间: 2004年12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第13本社会蓝皮书。本年度的蓝皮书有以下几个新特点:第一,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第二,注意研究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第三,注意社会突出矛盾发生的变化。
  •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正是因为发展要以人为本,才会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把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作为基本的战略,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把健康作为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把支援西部和振兴东北作为重大的部署,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之基。
    关键词:
  • 健康、医疗服务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医疗服务水平和健康水平也应有所提高,从总体上说,不应出现收入的增长赶不上医疗方面支出的情况。进一步说,卫生与健康,关涉到人民的福祉。改革也好,发展也好,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进人的幸福感受。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发展不能突破的底线。
    关键词:
  • 西部基础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战略——四川布拖彝族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本文关注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有以下想法和措施:民族地区从实际情况出发,改造现有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教学、生活用房,农区寄宿制学校有菜地,牧区寄宿制学校有草场。逐年稳步地加大对民族寄宿制学生补助、免费教科书发放和贫困助学金以及其他对贫困儿童的资助,争取长期长效解决贫困学生因经济原因而难以入学和辍学的问题;重点关注和优先考虑对少数民族儿童和女童的救助工作。
    关键词:
  • 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对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降低成本策略的评估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虽然经济因素不是影响儿童辍学或者根本不入学的唯一因素,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高度评价了GBEP在降低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在项目剩下的时间里如何更好的运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即使是面对不一样的项目,GBEP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项目设计者和执行者,也是颇有价值的。
    关键词:
  • 关于发展的几个关键词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本文阐述了现代性和全球化下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
  • 教育应该培养中国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人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本文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中国,面向实际,面向基层;教育要有地方特色,要彻底改造;知识分子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份。
    关键词:
  • 教育与乡村建设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开始在参与乡村建设、义务支援乡村教育等,我觉得这是可以把那些潜在的公共社会资源重新激活的,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资源。过去我们用一种行政的办法一鞭子把人赶下去,不下去不给开饭。今天再也不能用那么生硬、简单、机械的办法了,但城乡之间总应该有一个互动,最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良性协调发展格局。
    关键词:
  • 教育的问题真不小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本文内容为作者所观察到的贫困地区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 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社会学应该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消费意义和符号。
    关键词:
  • 区域发展格局问题演讲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开始在参与乡村建设、义务支援乡村教育等,我觉得这是可以把那些潜在的公共社会资源重新激活的,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资源。过去我们用一种行政的办法一鞭子把人赶下去,不下去不给开饭。今天再也不能用那么生硬、简单、机械的办法了,但城乡之间总应该有一个互动,最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格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