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上)
王晓毅黄平 主编 ; 陈昕陈志刚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由公共资源、共同价值观所支撑的公共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不只是一个传统的自然-地理概念,也不只是一个现行的行政-管理划分的区间,而是必须满足“认同”、“安全”、“团结”等公共性需求的社会共同体。以往的社区研究重经济、有形、政府资源而轻非物质、无形、社会文化资源,也未把公共资源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致使分析往往停留在对具体社区和具体事项的描述与说明上,而缺乏对社会整体发展本应具有的理论穿透力。本书提出:启蒙以来的二元叙事(野蛮-文明、落后-先进、传统-现代、社区-社会、农村-城市,等等),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忽略了社区在社会整合和价值规范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社区重建〔community re-building〕必须超越二元论的非此即彼取向。新型社区本身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它既是城乡一体化或者说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关键在于乡村社区的重建。除了要继续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继续解决好农村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问题外,还需要特别关注(还)没有实现非农化的农村劳动者所依存的整个农村社区如何继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这类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并非简单地取决于自然资源〔土地、淡水等〕和经济资源〔财政投入、农民收入等〕的多寡,更在于能否重新整合公共的社会资源,包括激活各种潜在的制度和价值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