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方彧
机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1984~,女,汉族,江西赣州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民政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老龄政策、农村养老、老龄金融、口头传统、老龄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全程参与研创“中国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系列”,合作发表《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路向——基于文化需求和共享的考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4万亿消费需求透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若干现实问题透析》等论文和研究报告,参与组织撰著“中国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系列”年度报告,负责文稿统改及英译审校。

  • 中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3)
    高书生 王亚南 主编 ; 刘婷 方彧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2011年,中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增长3.68%,仅为城镇总量年增幅的18.33%;人均值增长8.08%,仅为城镇人均年增幅的57.66%。以人均值衡量,乡村文化消费年度增长极显著地低于产值增长、乡村居民收入增长和总消费增长,显著低于积蓄增长。文化消费城乡差距比上年扩增5.49%,乡村文化消费地区差距比上年缩减2.52%。 有14个省域乡村文化消费总量增长超过10%,其中10个省域增长超过15%,7个省域增长超过20%;有16个省域乡村文化消费人均值增长超过10%,其中13个省域增长超过15%,8个省域增长超过20%。约半数省域增长良好与全国总体增长欠佳形成反差,省域之间乡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呈现两极分化——浙江、吉林近乎零增长,贵州、上海、黑龙江、西藏、海南负增长,拉低了全国乡村增长幅度。 各省域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排行:江苏、青海、甘肃为“2011年度乡村景气领先”全国前3位;江苏、山西、黑龙江为“1991~2011年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青海、山西、江苏为“1995~2011年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西藏、青海、山西为“2000~2011年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青海、江苏、宁夏为“2005~2011年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新疆、重庆、宁夏为“2011年度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
  • 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
    张继焦祁述裕 联合主编 ; 朱岚 刘婷 方彧 副主编 ; 王亚南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揭示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发生的巨大变化,GDP总量占据全球第二仅在宏观方面,微观方面,人民生活的变化或许更加深刻。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早已深入人心,全社会都意识到“GDP标准”的缺陷,以民生发展衡量政绩成为基本共识,“全面小康”建设的实际成效应当以民生标准加以检验。2000~2014年,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各类民生数据人均值持续明显增长,2014年居民收入为2000年的5.48倍,总消费为5.08倍,物质生活消费为4.81倍,非物生活消费为5.73倍,积蓄为6.83倍;但居民收入比从46.61%明显下降至43.25%,居民消费率从36.09%显著下降至31.08%,“十二五”期间略有回升;尤其是居民收入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收入年增4.7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支出年增4.5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非物生活消费、积蓄地区差全方位不断缩小,居民消费需求(包括总消费及物质生活消费、非物生活消费三个方面)城乡比全面逐步缩小,居民收入、积蓄城乡比缩减不大甚至继续扩大;物质生活消费比重较明显降低3.77个百分点,非物生活消费比重较明显增高3.7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出现较大“升级”变化;而居民积蓄率从22.57%持续明显升高至28.14%,反过来即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加重。200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看出,西部民生指数提升最高,中部次之,东北再次,东部最低,表明区域均衡发展国家方略已见成效;西藏、陕西、云南、宁夏、河南占据前5位。2014年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检测发现,差距仍在于各方面协调性、均衡性还不够理想;北京、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占据前5位。假定全国及各地保持居民收入比、居民消费率不再降低,实现各类民生数据历年最小城乡比直至弥合城乡比,人民生活发展指数将更加明显提升。
  • 中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景气总体评价——20年以来分析与2011年度测评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2011年,中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增长3.68%,仅为城镇总量年增幅的18.33%;人均值增长8.08%,仅为城镇人均年增幅的57.66%。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显著低于人均产值、乡村人均收入和总消费增长,显著低于积蓄增长。文化消费城乡差距比上年扩增5.49%,乡村文化消费地区差距比上年缩减2.52%。2011年全国总体乡村单行景气指数测算:“九五”以来纵向测评较明显低于基数值,“十五”以来纵向测评显著低于基数值,“十一五”以来纵向测评显著低于基数值,一年以来纵向测评略微低于基数值;城乡、地区无差距年度横向测评显著低于理想值。
    关键词:
  • 省域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排行——1991~2011年测评与后续年度预测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2011年,有14个省域乡村文化消费总量增长超过10%,其中10个省域增长超过15%,7个省域增长超过20%;有16个省域乡村文化消费人均值增长超过10%,其中13个省域增长超过15%,8个省域增长超过20%。2011年各省域乡村单行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排行结果: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测评,江苏、青海、甘肃为“2011年度乡村景气领先”全国前3位;历年各地自身基数值纵向测评,江苏、山西、黑龙江为“1991~2011年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青海、山西、江苏为“1995~2011年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西藏、青海、山西为“2000~2011年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青海、江苏、宁夏为“2005~2011年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新疆、重庆、宁夏为“2011年度乡村景气提升”全国前3位。
    关键词:
  • 天津:乡村连续三年高增长,景气逐步提升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2011年,天津乡村文化消费总量增长处于第9位,人均值增长处于第11位。景气评价排行结果:天津乡村在省域横向测评中,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25位;在自身纵向测评中,2000~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16位,2005~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8位,2010~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12位。
    关键词:
  •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应有之义
    出版时间: 2013年02月
    在老龄社会语境中,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问题”城市。当前环境建设中不适宜老年人生活的种种设施已逐渐显现其弊端。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老年温馨家庭的建设开启了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第一步。适老改造工程、无障碍环境建设、信息无障碍标准、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是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探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立法的高度保障宜居环境建设的稳步推进。然而,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长远发展尚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才能打破已有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变化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基于2000~2015年全国四次调查数据分析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中国于20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自2000年起先后开展四次,数据表明,十五年来我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整体向好发展,经济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社会参与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我国面临劳动力资源短缺、家庭功能弱化、医疗照料服务资源短缺等挑战,另一方面,由人口老龄化导致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和机遇。
    关键词:
  • 老龄金融业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老龄金融是老龄化经济体的重中之重。在西方发达国家,老龄金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板块。大力发展老龄金融是未来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中国老龄金融业面临着国民老龄金融意识缺失、老龄金融产品匮乏、老龄金融市场开发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理念、转变战略,顺应老龄社会的要求,构建包括老龄金融在内的、适应老龄化经济体要求的新型金融体系。中国老龄金融业发展潜力巨大。老龄金融既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老龄产业的核心。大力发展老龄金融业,关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成败,攸关全体公民老年期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
  • 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体系阐释——技术报告兼省域综合指数排行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揭示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发生的巨大变化,GDP总量占据全球第二仅在宏观方面,微观方面,人民生活的变化或许更加深刻。200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看出,西部民生指数提升最高,中部次之,东北再次,东部最低,表明区域均衡发展国家方略已见成效;西藏、陕西、云南、宁夏、河南占据前5位。2014年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检测发现,差距仍在于各方面协调性、均衡性还不够理想;北京、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占据前5位。假定全国及各地保持居民收入比、居民消费率不再降低,实现各类民生数据历年最小城乡比直至弥合城乡比,人民生活发展指数将更加明显提升。
    关键词:
  •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阐释——技术报告兼历年增长结构化相关性分析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包含: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个综合子系统;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三个单项子系统;各类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两个单项子系统;民生发展核心数据(A)非私营单位及(B)私营单位就业和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和总消费四个专项子系统。整个检测体系共有一级指标(子系统)10项,二级指标(类别项)86项,三级指标(演算项)362项,包括各类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同类城乡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不包括地区差变动相关度检验监测指标。全系统综合演算中,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一个综合子系统占权重20%,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三个单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二者合计占30%;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两个单项子系统各占10%权重,合计占20%;就业和工资(A)、(B)两个专项子系统各占权重5%,合计占10%;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两个专项子系统各占10%权重,合计占2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