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祁述裕
机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个人简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聘为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领域研究,重点研究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参与多项国家文化政策法律法规文件研究和起草。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承担中央和国家部委、国家高端智库等委托课题60余项,独著、主编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得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等各种学术荣誉20多项。

  • 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
    张继焦祁述裕 联合主编 ; 朱岚 刘婷 方彧 副主编 ; 王亚南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揭示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发生的巨大变化,GDP总量占据全球第二仅在宏观方面,微观方面,人民生活的变化或许更加深刻。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早已深入人心,全社会都意识到“GDP标准”的缺陷,以民生发展衡量政绩成为基本共识,“全面小康”建设的实际成效应当以民生标准加以检验。2000~2014年,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各类民生数据人均值持续明显增长,2014年居民收入为2000年的5.48倍,总消费为5.08倍,物质生活消费为4.81倍,非物生活消费为5.73倍,积蓄为6.83倍;但居民收入比从46.61%明显下降至43.25%,居民消费率从36.09%显著下降至31.08%,“十二五”期间略有回升;尤其是居民收入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收入年增4.7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支出年增4.5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非物生活消费、积蓄地区差全方位不断缩小,居民消费需求(包括总消费及物质生活消费、非物生活消费三个方面)城乡比全面逐步缩小,居民收入、积蓄城乡比缩减不大甚至继续扩大;物质生活消费比重较明显降低3.77个百分点,非物生活消费比重较明显增高3.7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出现较大“升级”变化;而居民积蓄率从22.57%持续明显升高至28.14%,反过来即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加重。200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看出,西部民生指数提升最高,中部次之,东北再次,东部最低,表明区域均衡发展国家方略已见成效;西藏、陕西、云南、宁夏、河南占据前5位。2014年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检测发现,差距仍在于各方面协调性、均衡性还不够理想;北京、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占据前5位。假定全国及各地保持居民收入比、居民消费率不再降低,实现各类民生数据历年最小城乡比直至弥合城乡比,人民生活发展指数将更加明显提升。
  •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组织编写 ; 祁述裕 主编 ; 黄仲山 执行副主编 ; 景俊美 王淑娇 陈镭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5年05月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回顾和盘点2024年首都文化发展建设的总体格局和整体状况,对2024年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与新动态等进行分析。本书总报告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展开研究分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2024年北京文化发展总体态势进行分析;第二部分盘点2024年北京文化各领域发展建设状况;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亮点与特色;第四部分分析北京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书另设“文化战略与文化示范”“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文化惠民与公共服务”“文化创新与融合发展”“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五个主题性板块,分别论述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新契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博物馆之城建设、文化产业新趋势、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互鉴等重点与热点问题,既有从宏观角度对北京文化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分析,也有针对文化发展具体领域的细致研究,并且结合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报告指出,2024年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果丰硕,围绕“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普惠”“文化软实力提升”等目标,在政策创新、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和遗产保护等领域持续发力,构建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格局。2024年,北京全面推进文化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呈现新的面貌,在以首善标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首都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迈向新阶段、文化交流与传播开拓新局面等方面呈现一系列亮点与特色。北京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利用水平,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融合共生,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文化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实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文化新业态发展强劲,演艺市场火热依旧,文旅消费持续向好,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围绕“优质”和“直达”两个关键词,创新推出优质文化供给,持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勇担“主场传播”的重要使命,将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首要职责,搭建全球文化交流互鉴平台,不断加强品牌活动建设,创新文化表达方式,积极打造展示中国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重要窗口。
  • 数字时代文化产业治理的特点、困境与适应性策略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数字时代我国文化产业治理环境日趋繁复,呈现治理对象模糊性、治理过程动态和治理内容嵌合性等新特点。传统文化产业管理在理念、机制和方式上的不适应问题愈加凸显。推动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采取适应性治理策略。在治理理念上,应遵循敏捷包容的原则。在治理主体上,应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在治理手段上,应采取刚柔并济的方式。在治理流程上,应从前置审批走向事中事后治理。在治理体制机制上,应由分业管理转向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