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业强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个人简介:

男,1972年生,江西彭泽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土地经济与不动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研究部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房地产经济,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及国情调研项目多项,主持多项地方城市(城市群)发展规划及产业规划项目,曾参与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综合组)研究工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No.6
    宋迎昌 王业强 单菁菁 副主编 ; 魏后凯 潘家华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以“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为主题,紧密联系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十八大报告有关城镇化战略的科学论述,以总报告、综合篇、专题篇、案例篇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历程、现状特点及推进思路,科学测算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综合成本,特别对巨型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规模和成本进行了专门测算,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管理、城乡公平就业、农民“带资进城”、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当前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报告认为,城镇化就是变农民为市民的过程,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根本。目前,中国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总量约2.4亿人,占城镇人口的1/3左右。但由于成本障碍、制度障碍、能力障碍、文化障碍、社会排斥以及承载力约束等方面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2010年,全国按城镇非农业户口人口计算的市民化率仅27%,不完全城镇化率达23%,其中东部地区高达31.3%。综合测算表明,2011年,全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仅有40%左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预计到2030年前,全国大约有3.9亿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其中存量约1.9亿,增量超过2亿。未来应本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市民化进程,多措并举、分层分类做好市民化工作,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市民化机制,同时进一步深化户籍、土地、住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农村产权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词:城镇化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 “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王业强 苏红键 魏后凯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本报告分析评价了“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举措。“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中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群加快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但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质量还较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艰巨,城镇规模体系两极化倾向严重,城市无序蔓延现象更加显著,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实现有质量的健康城镇化目标,全面推进城镇化战略转型,以市民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为此,重点需要从有序推进市民化与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城镇化规模格局和空间形态、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集约利用等方面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方面,“十二五”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总体来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中西部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合作和开放取得了较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始试点。随着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已明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并将海洋经济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实行陆海统筹发展,由此勾画出“四大区域+经济支撑带”的区域总体战略框架。“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东西联动、陆海统筹、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此,国家应以主体功能区和特殊问题区为载体,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进一步完善区域补偿政策,同时以创新、信息化和开放为驱动力,三轮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而非农业户籍人口统计仅为35.29%。可以说,以农业转移人口为主体的新增常住人口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力军。但是,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覆盖不足严重影响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及质量。本文以农民工群体为重点,分析我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足的现状,以及由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足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提出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及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11月
    本报文分析评价了“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举措。“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中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群加快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但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质量还较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艰巨,城镇规模体系两极化倾向严重,城市无序蔓延现象更加显著,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实现有质量的健康城镇化目标,全面推进城镇化战略转型,以市民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为此,重点需要从有序推进市民化与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城镇化规模格局和空间形态、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集约利用等方面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方面,“十二五”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总体来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中西部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合作和开放取得了较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始试点。随着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已明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并将海洋经济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实行陆海统筹发展,由此勾画出“四大区域+经济支撑带”的区域总体战略框架。“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东西联动、陆海统筹、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此,国家应以主体功能区和特殊问题区为载体,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进一步完善区域补偿政策,同时以创新、信息化和开放为驱动力,三轮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