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冯跃
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个人简介:

人类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教育人类学。

  • 家庭抗逆力的过程与类型:以慢性病儿童为例
    冯跃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家庭似船,承载着一个人的启航与对梦想的追逐。在现代医学体系、早已占据疾病治疗中心位的今天,慢性病治辽体系似乎是一个“医学中心主义”的生态格局,但当我们进一步捕捉基于家庭抗逆力意义上的过程与类型研究时,却发现在家庭这一私人化的空间场域中,抗逆力往往构成一场基于信心与解读意义上的元素组合,疾病扩大或缩小地折射着家庭内外的整体生态格局。家庭抗逆力以某些事件、状况作为起点而发生,通过个体及家庭的关系作用,其更多内涵发生并表现在基于人的存在面貌而带来的主观体验之中,并逐渐从中获得一种适应的过程、实践的能力、品格以及心态。
  • 文化涵化策略的教育人类学观察——以青海某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为例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通过三年的断续追踪研究,本文以青海某藏族中学一个班的学生为例,试就他们在内地的教育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进一步思考几个教育人类学的核心理念:整体性和历史性、可能性与局限性、同一性与多样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决定性与开放性。在此基础上,反思教育的中心与边缘问题。
    关键词:
  • 北京市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拆迁问题研究——基于沟通行动理论的分析思路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流动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流动儿童逐年增加。城市流动儿童的增加促进了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同时受到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影响。本报告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策背景下政府教育部门与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创办者)关于打工子弟学校拆迁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而用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分析双方沟通的阻碍及原因,并且为双方有效沟通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
  • 常住人口结构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分析——以昌平区X镇为例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本文基于昌平区X镇调研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北京市乡村社会治理的地区特色,以调研地的常住人口结构与土地资源为基点,分析现阶段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共性、个性特征,以及其面临的以人口年龄结构为基础而产生的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不足、以土地资源为基点所辐射出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困难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 家庭抗逆力的过程与类型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积极与消极,这看似矛盾对立的两种主观表达,在日常生活话语中往往频繁流露,成为情感与行为表现中两个方向对立且又时常迅速转换的互为过程。然而,遗憾的是,在学术研究的舞台上,积极或消极的研究显得困难重重。虽然以积极心理学为代表的抗逆力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蔚然兴起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具有标志性的研究发现往往很难以实证方式加以佐证。一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建设往往成为人际交流中外显于表情与行动、内化于心思的一种内外体验,但往往显得过于随意多变;另一方面,对心态或情感的研究往往又因其过于主观化而无法共享并得到充分论证。处于儿童期的种种疾病的显现样态,作为一种慢性的逆境事件,常常会让与逆境线索发生关联的抗逆力的研究显得耐人寻味。长程的疾病表现,又让积极与消极的应对反应更富有挑战性,其中出现的彼此转换与对患儿及家庭的影响往往会演绎出若干种表现样态。儿童受其成长氛围的影响很大,而疾病的线索往往是在逆境挫折层面构成患儿认知世界的某些特别路径。对患儿及其家庭在疾病应对方面的类型与过程研究,构成了本书的核心议题,目的在于反观疾病及其心理、社会与文化等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加以组合,而这一过程又如何通过儿童感知外在世界的牵引内化为“身体-心理-性灵”一体化的综合体验。
    关键词:
  • 家庭抗逆力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对“家庭”的界定,往往是基于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意义上的理解,由此衍生出核心家庭、联合家庭以及扩展家庭等概念。晚近以来的大量中西方文献逐渐开始倾向于把这一界定方式看作“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符号”,在Stacey(1996:3)看来,许多传统的定义元素是和社会上不同利益团体的相对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如家庭应该是一个基于婚姻的小单位,意味着异性的夫妻、爱情、性专一、合法婚姻等,这一理解内涵往往构成了社会制度与社会实体意义上的“静态”家庭意义。而从更为流动且主体性意义上看,对家庭的内涵理解恐怕依然有待于超越这一既定的框架,吸纳更多可能性的要素。事实上,我们的确不应该把家庭看作稳定的一个社会机构,而应该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应以传统的形象和标准来判断家庭,而应更多地从家庭关系的亲密程度等方面来判断。
    关键词:
  • 慢性病的三种分析视角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在医学理性主义逻辑盛行的今日,疾病作为生物医学意义上对身体或行为功能受阻的规定性这一看法是占有重要的话语地位的。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是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在全球范围具有其权威性。然而,通过理性思维对疾病的近乎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分类勾勒,依然无法回避大量未确定的疾病发生、诊断演绎及归属,而更多带有时代性、社会性的疾病,如天花、疟疾等,依然在ICD中或被保留或被更换说法使用。
    关键词:
  • 家庭抗逆力的过程与类型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与突发性的流行性疾病及传染病相比,慢性病的影响与作用方式显得有些缓慢、拖沓而绵延不断。但因其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成为患儿及其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对很多慢性病儿童来说,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慢性的生命状况,这种状态甚至有可能伴随他们直至成年期,乃至一生。患儿及其家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以及家庭发展策略以适应慢性病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了大量有关慢性病的社会性影响和儿童慢性病应对策略的研究,以帮助患儿更好地应对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困难,我国在此方面研究较少,且主要停留在临床病理学与心理学层面,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层面的研究经验亟待专门整理。
    关键词:
  • 慢性病儿童及其家庭应对疾病的知识来源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作为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舍勒(Max Scheler,2000)提出过一个经典的判断,“思想、知识、知觉和认识的全部形式具有社会学的特性,所有知识也是由这个社会及其特有的结构共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舍勒又把若干种知识形态细分为“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以及“实证科学知识”,如果说现代知识的面貌可以用“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来概括,那么后现代性知识倾向于用“文化性、境域性以及价值性”概括。舍勒的这些论述承上启下地影响了后续大批学者开启知识社会学的讨论,如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福柯的知识与权力等。
    关键词:
  • 慢性病儿童与家长体验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我们与家长的讨论虽然大部分围绕患病这一主题,但依然有必要反观更多家庭的整体生活面貌,以深入了解整体意义上家庭对待疾病的观点与变化过程。进入儿童阶段的个体,身心依然处于快速的发育与变化状态,家长的态度与彼此间的交往行为往往对于儿童成长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慢性的疾病样态属于若干日常家庭生活图景之一,病情的演绎与表达或多或少地占据了家庭应对事项中的一个角落,这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往往是十分微妙且耐人寻味的,病痛这一局部事件常常构成干扰或冲击整体的力量,“过日子”的信心常常是在反复不断的自我调整间寻找契机与可能,而对家庭整体运行状况的把握,常常会让我们有更多可能反观并预估家长与患儿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思路。
    关键词:
  • 家庭抗逆力应对类型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慢性病儿童的家庭日常生活,常常围绕病患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几个层面展开,而与此发生关联的,是一系列伴随父母心态而来的家庭成员间的交往互动。在前几章讨论慢性病儿童知识来源和家庭体验的基础上,本章中,我们尝试进一步对所搜集到的较完整的慢性病儿童及其家庭的整体状况进行应对类型上的分析比较。有关慢性病儿童的应对策略研究,现有应对(Coping)议题的研究中,主要包含了“要素说”和“过程说”两种见解。“要素说”指的是对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和其他对压力生活事件的互动所涉及的要素组合讨论,如Compas等(2012:445-480)直接把“应对”界定为“有意识地通过意志努力来管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以及生理和环境,以应对压力事件的努力”。但在“过程说”看来,抗逆力的发生,也是个体管理现实生活中实际压力的过程,以及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压力片段如何发生影响并作用的过程(Skinner & Zimmer-Gembeck,2007:119-144)。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