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沈杰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独著论文69篇,独立和合作著译12部,主编和合作研究报告23部。发表的著述成果中,13项获国家级学会或省部级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58篇文章。近年主要著述有:《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社会心理的变迁》(独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发展状况研究》(主编)、《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独著)。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发展、青年社会心理。

  • 广州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报告(2018)
    陈建霖涂敏霞 沈杰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 《广州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报告(2018)》是由广州市团校、广州志愿者学院组织完成的。广州志愿者学院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以及自身的研究力量,分别围绕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历程、队伍结构、运营模式、功能变迀、服务领域、制度化建设、专业化建设、支持体系、特色分析、发展趋势、典型案例分析等开展专题研究。•当前广州志愿服务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广州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机制也日趋规范,资源整合等深层次要求日益迫切,未来广州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不断探索富有“花城魅力”的组织发展模式。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斌艳 季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运用飞速发展,未成年人在各种互联网新应用、新服务的陪伴下成长,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全社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共同探讨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这个大课题。“中国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自2006年启动,2020年1月,项目组完成了第十次全国抽样调查。青少年蓝皮书就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基于第十次调查的最新数据,本书(第六册青少年蓝皮书)对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网络行为、网络认知、网络交往、网络表达、网络学习、网络素养等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报告,对网络流行文化、人工智能技术、网络课程、网络游戏等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热点话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特别是同时对港澳台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现状进行分析报告,首次完整呈现了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本书还对美国青少年2000~2018年的互联网和新技术运用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分析。课题组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网络接入差距不断弥合,但城乡差异出现了新的特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丰富多元,手机依赖日益加深,智能终端成为个性和潮流表达的载体;未成年人在线学习普及度提高,但效果和评价存在不足;未成年人的网络终端软件体验更加智能、沉浸、多元,但身心健康和沉迷成瘾等问题不容忽视;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主要是熟人社交,较为内敛谨慎,网络表达相对消极,社交表达和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未成年人网络文化呈现公众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特点,存在追新逐潮的取向和消费不理性的问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有所提高,但和现实需要相比仍显不足;网络沉迷、信息茧房、多元价值观等问题一直困扰未成年人。课题组建议:正视未成年人网络主体地位,弥合互联网运用深层差距;提升家长的数字抚育能力,建立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完善保护和纠正机制,倡导线上线下联动,共同预防应对网络沉迷和依赖成瘾等问题;构建未成年人网络运用保护规制体系,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通过社会各方多元参与和长期干预,消解网络沉迷、不良信息、隐私泄露、软色情、泛娱乐等对于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斌艳 季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青少年蓝皮书是国内第一部通过第一手调查数据观察和研究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皮书,本书是该皮书系列的第五本。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主持编撰,由该领域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书是目前关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方面最新议题的综合性分析报告。它为各级政府部门、网络管理机构、未成年人研究机构、新媒体机构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员全面及时了解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提供了一个独特窗口和平台。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
    李文革 沈杰 主编 ; 杨雅君 季为民 季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本书是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承办单位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原承办单位为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由共青团相关机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关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总报告、调查篇、热点篇、专题篇及地区篇等各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性数据和地区典型数据为依据,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出发,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家庭和教师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态度和影响、网络社区、网络交往、网络成瘾、网络游戏及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校园暴力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关系、网络政策法规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会参与过程中已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和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对此,专家学者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从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等有关责任层面提出了建议。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斌艳 季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今天的未成年人都出生于21世纪,被称为“00后”。他们成长于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他们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互联网已经高度嵌入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了解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状况,以及为他们的互联网运用创造更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不仅是全社会的一种关切和责任,更是一项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的国家战略。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的最新成果。该调查项目自2006年启动,截至2017年底已经完成九次全国调查。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一批专家结合调查数据就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开展了深入研究,2010年第一部青少年蓝皮书面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书是第四部青少年蓝皮书,主要基于2017年度的全国调查数据,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状况进行深度研究分析。本次调查增加了未成年人阅读实践的专题研究,首次对未成年人阅读实践情况做出研判。阅读实践作为未成年人群体的重要学习活动,与互联网运用深度结合,多媒体阅读、数字阅读成为当前未成年人学习阅读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蓝皮书以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意识、网络交往、网络空间自我表达、网络学习、网络热点应用等热点现象作为分析重点,结合近十年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领域变化趋势的比较,并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的主要发现包括: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持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未成年人的上网频率提高,手机上网成为最主要的上网方式,超过1/3的人每天都上网;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但在线学习正逐渐成为又一主要目的,在线自主学习、互动学习逐渐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也出现了“过度上网”“自律学习不足”等新的网络依赖问题;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正在全面更新,数字阅读已成为未成年人的重要学习方式,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制约了其作用和效果的充分体现;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产品、网络行为和网络语言等的影响;网络模仿学习成为未成年人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呈现逐年增加之势,但同时也有一定风险。就此,本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应该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建立起集指导、宣传、监管、服务、奖惩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综合治理体系,落实相关主体责任,建立专业监管平台,加强控制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对未成年人上网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青少年组织,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向上向好的价值观和网络文化观念。——协调教育、宣传、研究等相关机构和组织,推进新时代网络素养的培育与践行,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
    李文革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雅君 杨斌艳 副主编 ; 季琳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本书是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牵头,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相关承办单位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共青团相关机构、科研团体、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未成年人与互联网运用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总报告调查篇、热点篇、地区篇及实践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性数据和地区典型数据为依据,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状况和问题出发,对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基本运用状况及比较、未成年人互联网认知和态度、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变化趋势、未成年人手机运用和手机上网、未成年人网络交往行为、未成年人微信运用状况、儿童媒介素养状况,以及家庭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影响、未成年人上网的公众监督机制、中小学校教育活动的新媒体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地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相关对策建议。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和参与社会过程中已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互联网是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载体,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导向也会通过互联网直接影响他们。鉴于此,专家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现状、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从监督机制建设、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技术和对网络的管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责任等层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 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
    李文革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雅君 杨斌艳 副主编 ; 季琳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本书是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牵头,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相关承办单位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共青团相关机构、科研团体、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未成年人与互联网运用的研究成果。 本书分为总报告、调查篇、专题篇、个案篇及附录,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广泛性数据和地区典型数据为依据,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出发,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家庭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态度和影响、未成年人手机运用和手机上网、未成年人网络社交状况、未成年人专属网站现状、基础教育网校的发展、网络空间的校园暴力、北京小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相关对策建议。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和参与社会过程中已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载体,网上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导向也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此,专家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技术和对网络的管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责任层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
    方勇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斌艳 执行主编 ; 季琳 叶俊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本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2年3月共完成11次全国抽样调查。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八部,集结了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其他相关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区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告。互联网已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的生活与学习,他们在互联网陪伴下不断成长,对于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结合最新专项研究,对第11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全面报告,并且,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社交、网络素养、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同时,对广西、山西、湖南、内蒙古、澳门等区域情况所做的报告,均是首次进行发布。本书还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①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②休闲娱乐成为未成年人主要上网目的,用网表现呈现性别差异;③网络视频类应用成为当下热门,超一半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④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存在区域差异,但与全国水平差异不大;⑤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之一,网络内容生态影响未成年人认知发展;⑥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网络新朋友有限;⑦网络模仿行为较为普遍多样,网络职业进入未成年人职业选择范围;⑧互联网后喻文化现象盛行,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⑨饭圈文化泛滥盛行,对未成年粉丝群体应予以高度关注;⑩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城乡未成年人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比例均较低。主要问题:①未成年人用网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未成年人用网能力偏弱;②家庭环境影响未成年人用网程度,代际围绕互联网问题存有分歧;③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不足,不利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④网络沉迷、网络依赖问题显现,过度用网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主要建议:①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未成年人用网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②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亲子关系,推动代际在互联网运用层面达成共识;③优化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有效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问题;④推进夯实网络平台责任的优化和精细化工作,提高政府监管的效度和效率,进一步培育多主体参与、多方协同、多元施策的网络素养提升机制,共商共治,共享共育,不断增强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的动力,持续为未成年人构筑网络文明,提升其能力素养。
  •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3)
    涂敏霞 杨成 主编 ; 沈杰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3)》由一个总报告、七个分报告、五个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站在党和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描绘广州青年发展的基本状况,指出广州青年既有生存领域的现实问题,也有事业发展的需求,还有个性发展的诉求,呈现出多重特征,提出促进新时代广州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在广州青年的人生价值观、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婚育观、就业观、消费观,以及青年公益人才发展状况等方面,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专题报告则关注广州青年对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认知、广州数字经济领域从业青年发展状况、港澳青年在广州南沙的发展状况,以及广州城中村青年参与基层治理情况和广州涉农创业青年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广州青年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呈现出如下特征:受访广州青年人生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价值观代际更替呈现后物质主义倾向。他们的体质健康总体状况良好,注重自我健康管理,但部分广州青年生活作息与饮食结构不合理。受访广州青年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压力感较大,但自我价值感较强,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受访广州青年单身比例高但已婚青年婚姻满意度高,稳定或福利待遇好的就业是青年婚姻幸福的重要前提条件。受访广州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焦虑,但就业态度积极、就业能力强、就业选择更为多元。受访广州青年的消费行为深受网络影响、文化消费比重低,消费选择更趋理性和环保。受访广州青年对公益服务氛围满意度高,青年公益人才的发展需求多元,对物质保障、职业发展保障诉求强烈。受访广州青年对广州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评价及期望较高,“留穗”意愿强烈,期待城市给予就业帮扶、住房保障、文娱设施、婚育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广州数字经济领域从业青年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对行业发展前景信心较强。港澳青年在广州南沙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居住体验舒适,港澳青年对南沙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广州城中村青年群体间互动较少、社区认同感薄弱,基层治理主体过于单一,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广州涉农创业青年下乡返乡兴乡意愿高,涉农创业青年与国家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匹配。整体而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州青年发展的总体环境良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仍要关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建议下一步出台更具个性化和包容性的青年政策,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调适和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加大对青年教育、就业、消费、婚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青年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2003年的中国青年
    出版时间: 2004年01月
    2003年对中国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天灾人祸不断,同时对身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国青年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本文以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和就业观念为研究对象,对青年的现状的发展条件,青年面临就业的心态与观念,以及面临的压力与问题给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 2005年中国青年发展态势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本文首先阐述了青年群体呈现的一些主要态势:青年就业成为青年发展的第一要务;青年担当了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高校贫困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支持等。接着介绍了青年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青年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择业心理呈现理想与务实的并重;青年的压力感主要来自工作和经济方面等。然后指出了青年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贫困女大学生生存发展状况需要关注;青年成为 “ 网婚” 时尚的主体;高校学生中轻生现象时有发生等。最后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 在机遇与压力中不断成长的广州青年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广州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发展优势为广州青年创造出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广州青年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完善自身的发展。伴随青年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结构的多样化,青年更加倾向于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选择,在价值观、婚恋观、就业观以及参与意识上主要呈现务实的趋势:价值选择上多元务实、婚恋选择上理想与务实兼顾、就业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上满足自身发展的青年自组织参与显著。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青年消费水平的提高,青年逐渐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为青年弱势群体提供特殊关爱的服务,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关注以及教育与就业环境政策的逐渐完善为广州青年的综合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为促进广州青年的更好发展,应该着力建构一种全方位的工作体系与机制,以青年为本,为青年提供社会政策体系与社会支持体系,并同时形成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机制与及时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
    关键词:
  •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我们所置身其中的这个时代,社会变迁进程变得更加复杂,社会科学学科理论和方法知识日益增长,这将使青年和青年研究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时空中,充满用新的学科知识来探索青年的激情,充满使青年研究在社会科学之林中挺立起来的冲动,都是难能可贵的。而这种激情、这种冲动需要这样一份给养:在功利涌动的大潮中坚守一份执著学术求索的宁静。
    关键词:
  • 后奥运时期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取向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北京奥运会为我国大规模、正规化的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奥运志愿服务成果如何转化和继承这一重要问题就被提上日程。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应从节日化、活动化向制度化和日常化转变,而社区就成为志愿服务制度化和日常化的最基本载体。本文探讨了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探索了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深入发展的建议,即从社区志愿服务的理念、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及社区志愿组织的支持系统和运行机制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
  • 北京公众对贫富差距的社会心理反应
    出版时间: 2010年09月
    本报告是北京公众对贫富差距的社会心理反应。报告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首先,提出调查问题的背景,即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的加大;其次,分析调查结果,概述北京市公众对贫富差距的社会心理反应;最后,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主要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北京青年志愿行动参与意愿的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本文对于北京青年志愿行动参与意愿的分析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曾经有过志愿行动的实际参与行为、参与一般志愿行动的意愿、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志愿行动的独特意愿;并从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水准、从业机构维度对三个层面的志愿行动参与意愿和实际行为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青年的志愿行动参与意愿、实际参与行为与外在的志愿行动动员机制、志愿组织管理制度等客观因素之间的关联,探讨了进一步强化志愿行动参与意愿和拓宽志愿行动参与渠道的有关问题,并对青年志愿行动的可持续化提出了基本的预见。全文的分析基于2006年一项对北京青年的问卷调查资料。
    关键词:
  • 广州青年价值观研究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当前广州青年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珠三角的优化发展以及巩固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等关键节点。全面认识其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对制定青年政策、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发挥其作为社会建设生力军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从总体上看,广州青年表现出积极的政治价值观以及较高的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社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传统、现代、后现代取向的复杂;人生价值取向上更加务实;择业观上主要考虑主体性因素;择偶观则追求精神层面的契合。广州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建构促进青年价值观不断优化的支持体系,促进青年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
  • 新形势下广州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广州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2000年后,广州志愿服务组织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主体,在完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融合、传播社会文明、实现城市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广州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发展的新取向与新模式,形成区域性优势。面临多元的社会需求与开放的社会环境,从顶层设计、组织建设、组织管理、组织功能和人才培育入手,保持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期优势与发展的持久动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服务的有益效用,成为广州志愿服务组织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 “第十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2020)”技术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第十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2020)”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实施。问卷调查对象以全国7~18岁的教育部全日制在校学生为主,涵盖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