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季为民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社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修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文化传播、青少年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编著出版研究报告集、访谈文集、专著(合著)30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共计1000余万字,如《新时代新文化》、《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艰难的新闻自律》(合著)、《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共筑基层教育中国梦:青年学者五省区调研报告》、《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系列)、《青年学者看中国》、《国情调研》系列丛书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宣部好信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成果奖、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斌艳 季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运用飞速发展,未成年人在各种互联网新应用、新服务的陪伴下成长,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全社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共同探讨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这个大课题。“中国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自2006年启动,2020年1月,项目组完成了第十次全国抽样调查。青少年蓝皮书就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基于第十次调查的最新数据,本书(第六册青少年蓝皮书)对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网络行为、网络认知、网络交往、网络表达、网络学习、网络素养等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报告,对网络流行文化、人工智能技术、网络课程、网络游戏等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热点话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特别是同时对港澳台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现状进行分析报告,首次完整呈现了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本书还对美国青少年2000~2018年的互联网和新技术运用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分析。课题组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网络接入差距不断弥合,但城乡差异出现了新的特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丰富多元,手机依赖日益加深,智能终端成为个性和潮流表达的载体;未成年人在线学习普及度提高,但效果和评价存在不足;未成年人的网络终端软件体验更加智能、沉浸、多元,但身心健康和沉迷成瘾等问题不容忽视;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主要是熟人社交,较为内敛谨慎,网络表达相对消极,社交表达和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未成年人网络文化呈现公众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特点,存在追新逐潮的取向和消费不理性的问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有所提高,但和现实需要相比仍显不足;网络沉迷、信息茧房、多元价值观等问题一直困扰未成年人。课题组建议:正视未成年人网络主体地位,弥合互联网运用深层差距;提升家长的数字抚育能力,建立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完善保护和纠正机制,倡导线上线下联动,共同预防应对网络沉迷和依赖成瘾等问题;构建未成年人网络运用保护规制体系,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通过社会各方多元参与和长期干预,消解网络沉迷、不良信息、隐私泄露、软色情、泛娱乐等对于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斌艳 季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青少年蓝皮书是国内第一部通过第一手调查数据观察和研究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皮书,本书是该皮书系列的第五本。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主持编撰,由该领域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书是目前关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方面最新议题的综合性分析报告。它为各级政府部门、网络管理机构、未成年人研究机构、新媒体机构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员全面及时了解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提供了一个独特窗口和平台。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
    李文革 沈杰 主编 ; 杨雅君 季为民 季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本书是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承办单位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原承办单位为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由共青团相关机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关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总报告、调查篇、热点篇、专题篇及地区篇等各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性数据和地区典型数据为依据,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出发,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家庭和教师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态度和影响、网络社区、网络交往、网络成瘾、网络游戏及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校园暴力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关系、网络政策法规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会参与过程中已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和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对此,专家学者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从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等有关责任层面提出了建议。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斌艳 季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今天的未成年人都出生于21世纪,被称为“00后”。他们成长于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他们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互联网已经高度嵌入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了解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状况,以及为他们的互联网运用创造更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不仅是全社会的一种关切和责任,更是一项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的国家战略。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的最新成果。该调查项目自2006年启动,截至2017年底已经完成九次全国调查。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一批专家结合调查数据就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开展了深入研究,2010年第一部青少年蓝皮书面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书是第四部青少年蓝皮书,主要基于2017年度的全国调查数据,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状况进行深度研究分析。本次调查增加了未成年人阅读实践的专题研究,首次对未成年人阅读实践情况做出研判。阅读实践作为未成年人群体的重要学习活动,与互联网运用深度结合,多媒体阅读、数字阅读成为当前未成年人学习阅读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蓝皮书以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意识、网络交往、网络空间自我表达、网络学习、网络热点应用等热点现象作为分析重点,结合近十年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领域变化趋势的比较,并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的主要发现包括: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持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未成年人的上网频率提高,手机上网成为最主要的上网方式,超过1/3的人每天都上网;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但在线学习正逐渐成为又一主要目的,在线自主学习、互动学习逐渐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也出现了“过度上网”“自律学习不足”等新的网络依赖问题;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正在全面更新,数字阅读已成为未成年人的重要学习方式,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制约了其作用和效果的充分体现;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产品、网络行为和网络语言等的影响;网络模仿学习成为未成年人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呈现逐年增加之势,但同时也有一定风险。就此,本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应该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建立起集指导、宣传、监管、服务、奖惩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综合治理体系,落实相关主体责任,建立专业监管平台,加强控制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对未成年人上网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青少年组织,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向上向好的价值观和网络文化观念。——协调教育、宣传、研究等相关机构和组织,推进新时代网络素养的培育与践行,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
    李文革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雅君 杨斌艳 副主编 ; 季琳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本书是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牵头,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相关承办单位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共青团相关机构、科研团体、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未成年人与互联网运用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总报告调查篇、热点篇、地区篇及实践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性数据和地区典型数据为依据,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状况和问题出发,对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基本运用状况及比较、未成年人互联网认知和态度、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变化趋势、未成年人手机运用和手机上网、未成年人网络交往行为、未成年人微信运用状况、儿童媒介素养状况,以及家庭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影响、未成年人上网的公众监督机制、中小学校教育活动的新媒体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地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相关对策建议。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和参与社会过程中已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互联网是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载体,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导向也会通过互联网直接影响他们。鉴于此,专家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现状、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从监督机制建设、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技术和对网络的管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责任等层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 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
    李文革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雅君 杨斌艳 副主编 ; 季琳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本书是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牵头,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相关承办单位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共青团相关机构、科研团体、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未成年人与互联网运用的研究成果。 本书分为总报告、调查篇、专题篇、个案篇及附录,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广泛性数据和地区典型数据为依据,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出发,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家庭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态度和影响、未成年人手机运用和手机上网、未成年人网络社交状况、未成年人专属网站现状、基础教育网校的发展、网络空间的校园暴力、北京小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相关对策建议。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和参与社会过程中已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载体,网上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导向也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此,专家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技术和对网络的管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责任层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
    方勇 季为民 沈杰 主编 ; 杨斌艳 执行主编 ; 季琳 叶俊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本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2年3月共完成11次全国抽样调查。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八部,集结了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其他相关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区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告。互联网已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的生活与学习,他们在互联网陪伴下不断成长,对于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结合最新专项研究,对第11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全面报告,并且,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社交、网络素养、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同时,对广西、山西、湖南、内蒙古、澳门等区域情况所做的报告,均是首次进行发布。本书还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①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②休闲娱乐成为未成年人主要上网目的,用网表现呈现性别差异;③网络视频类应用成为当下热门,超一半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④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存在区域差异,但与全国水平差异不大;⑤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之一,网络内容生态影响未成年人认知发展;⑥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网络新朋友有限;⑦网络模仿行为较为普遍多样,网络职业进入未成年人职业选择范围;⑧互联网后喻文化现象盛行,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⑨饭圈文化泛滥盛行,对未成年粉丝群体应予以高度关注;⑩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城乡未成年人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比例均较低。主要问题:①未成年人用网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未成年人用网能力偏弱;②家庭环境影响未成年人用网程度,代际围绕互联网问题存有分歧;③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不足,不利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④网络沉迷、网络依赖问题显现,过度用网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主要建议:①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未成年人用网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②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亲子关系,推动代际在互联网运用层面达成共识;③优化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有效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问题;④推进夯实网络平台责任的优化和精细化工作,提高政府监管的效度和效率,进一步培育多主体参与、多方协同、多元施策的网络素养提升机制,共商共治,共享共育,不断增强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的动力,持续为未成年人构筑网络文明,提升其能力素养。
  • 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主体地位 加快完善网络生态环境建设——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未成年人是互联网运用的重要群体,当代未成年人用网程度不断加深,他们的互联网运用呈现一些新特征、新问题,需要深入观察思考。本报告全面描绘了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基本状况和生态环境,指出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呈现的主要问题:城乡差异发生深层转变、在线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身心健康和沉迷成瘾等不容忽视、网络素养教育仍需加强等。建议要从未成年人的网络主体地位出发,国家、社会、家校、网络平台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从法规制度、社会风尚、教育规划、抚育理念、行业规范等方面共同发力,弥合差异,完善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适合的网络内容,建设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安全使用互联网。
    关键词:
  • 2020年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网络保护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本文根据2020年“第十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相关数据,从未成年人的用网道德规范、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使用中家庭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网络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从未成年人个体网络技能、社交能力着手培育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继续推进政府法治建设与互联网平台技术保障,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完善的网络保护。
    关键词:
  • 2020年未成年人手机陪伴基本现状、特征及问题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本文对我国未成年人手机陪伴的现状、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未成年人群体手机陪伴与亲情陪伴、使用教育、使用行为、使用效果等的现状分析发现,手机已成为未成年人独立使用的主要上网终端;营销信息和广告成为未成年人上网时的主要干扰等。建议以亲情陪伴引导手机陪伴,对未成年人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治理,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手机陪伴环境。
    关键词:
  • 2020年台湾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现状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在近乎饱和的网民基础和便捷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台湾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原生一代。在生活、社交、家庭关系等各方面受到网络深度影响的同时,一系列健康、学习、交往以及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从推动分级到鼓励自律和宣传教育相结合,台湾地区相关部门在青少年互联网运用保护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将对完善青少年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有所启示。
    关键词:
  • “第十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2020)”技术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第十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2020)”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实施。问卷调查对象以全国7~18岁的教育部全日制在校学生为主,涵盖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关键词:
  • 建立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体系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当前,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持续强化,而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和运行规制滞后,让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规制成为一个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保障未成年人平等、充分、合理地使用网络,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信息违法侵害,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网络侵害、不良信息、隐私侵权和网络沉迷)等问题对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提出了重大挑战。本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的基本现状、保护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若干建议,推动建立中国特色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体系,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安全的网络成长环境空间。
    关键词:
  • 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互联网和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在我国,与互联网同时出现的“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已经长大并进入社会,而新一代青少年(大部分是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世界融为一体,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娱乐以及与成年人的交流等方面都呈现一系列新形式、新内容、新选择、新体验、新理念、新问题,产生了连锁多重效应。作为全书的总报告,对未成年人的互联网生活形态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对互联网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做出了辩证分析,特别是提出了要客观地分析一味出自成人视角的认知结论可能隐含的片面与盲点,在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问题上,既要反对无所作为的放任态度,也不能采取过度干预的全面管制,而应该因势利导,帮助未成年人学会在多元多样的互联网世界里建立正确认知,培养鉴别能力,形成健康习惯。与此同时,在党政部门的积极指导下,家庭、学校、互联网运营机构等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形成高效互动有力的系统,对于未成年人有效运用互联网和健康阅读、积极学习给予引导、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 我国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本文主要记述了从1969年到2013年有关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发展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事件。
    关键词:
  •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生态,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网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根据2022年第11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本报告对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目的、表现、影响、素养和安全等现实情况进行了综述,总结探讨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显著;亲子关系亲密程度影响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过度上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推进网络素养教育任重道远。在此基础上,建议社会各方达成共识,合力帮助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合理使用互联网;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质量和数字素养能力;强化平台自律和网络监管,共同为未成年人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生态。
    关键词:
  • 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性别比较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本文根据2022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从性别比较的视角出发,对我国未成年人中男女生互联网运用的现状和差异、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女生互联网使用功能上存在“性别鸿沟”,女生的近视率更高,男生更易因为上网问题与父母产生争执。建议针对男女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警惕“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生互联网生活的影响;倡导“参与式教育”,搭建沟通渠道;增加素质拓展课程,重视近视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