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郑永扣
机构: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哲学学会会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项目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共产党员理想信念论》等5部。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4)
    郑志龙高卫星樊红敏刘学民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本报告由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撰写完成,同时也邀请了部分河南省党政机关和其他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全国、河南省和各地市的统计年鉴,相关厅局年度工作总结、专题报告等;二是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发展报告编写开展的专项调查,如金水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专项调查等;三是2013年8月开展的河南省十县区社会治理综合调查数据。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5)
    郑志龙 刘学民 樊红敏 高卫星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本报告由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河南省基层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报告也邀请了河南省党政机关的部分领导和其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2014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等;二是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社会治理发展报告开展的专题调研,调研地点包括宝丰县、汝州市、长垣县、孟州市等地;三是2014年7~8月开展的河南省城市、农村社会治理综合调查数据;四是2014年11~12月开展的河南省居民幸福感调查数据。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时效性,报告写作过程中运用的一手数据为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组织的两次社会调查数据和调研取得的数据,二手数据为2014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二是突出地方特色,本报告主要关注河南省社会治理的现状,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三是实践性,报告围绕社会治理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很好地将社会治理的理论与河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即“2015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该报告延续了上一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的写作框架,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进行分析和总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社会矛盾化解平稳推进,社会组织逐步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显著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专题篇,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社会治理评价4个专题。新型城镇化专题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社会阶层变迁、居民“幸福感”、城镇化质量评价等;公共服务专题分析了河南省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满意度、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差异、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异及低保救助的情况等;社会组织专题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情况;社会治理评价专题主要评价了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网络群体性事件、公众网络参与、城市居民反腐成效认知度情况。第三部分为案例篇,主要包括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的“宝丰模式”、汝州社区治理中的德治建设探索、河南省人民陪审制度改革的探索、郑州市慈善捐赠事业实践探索、长垣县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孟州市会昌街道办的“基层公论”探索、信阳农民工双向维权模式探索、郑州市社区矫正的实践探索、济源市土地流转实践探索。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河南省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
    郑志龙 刘学民 樊红敏 高卫星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深入河南省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报告作者分别来自河南省党政机关、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以及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2017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相关厅局年度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等;二是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本书编写开展的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如“2017年河南省城乡社会治理调查”“2017年夏河南省居民价值观调查”“2017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2018年春河南社会治理综合调查”等。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保持时效性,报告写作过程中运用的一手调查数据为中心2017年夏、2017年冬及2018年春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数据;二是体现价值导向,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四是凸显实践创新,将社会治理与当前河南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即《2018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该报告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进行分析和总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社会矛盾化解平稳推进,社会组织逐步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显著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篇,主要研究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生态环境评价、区域创新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提出了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第三部分为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篇,聚焦于河南省十八地市城市宜居度、城市社区治理、农民工社会参与、郑州市共享单车发展等议题。第四部分为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篇,主要研究了城镇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问题,介绍了河南省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状况、河南省辖市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城市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状况。第五部分为社会治理评价篇,主要包括河南省社会治理舆情状况、城市居民幸福感、城市居民获得感、居民价值观调查等,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调查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优化河南省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精准扶贫篇,主要介绍和研究了河南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农村医疗贫困、五县市脱贫攻坚成效、兰考县“三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以及嵩县旅游扶贫开发中农民再组织化等问题。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在精准扶贫方面的成效和主要问题,为河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
    郑志龙高卫星樊红敏刘学民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在对河南省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撰写完成的。报告作者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以及河南省党政机关和河南省委党校等。本报告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的统计年鉴、2015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相关厅局年度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等;二是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发展报告编写开展的专项调查和综合调查,如“2015年夏河南社会治理综合调查”“2015年河南经济发展环境专项调查”“2015年河南居民幸福感专项调查”“2016年春河南社会治理综合调查”“2016年春返乡农民工调查”等。本报告写作突出四个特点:一是保持时效性,报告写作过程中引用的一手调查数据为中心2015年暑假及2015年寒假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取得的数据;二是体现价值导向,突出社会组织、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状况,突显社会性服务方式的变革,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本报告主要关注河南省社会治理总体现状,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四是凸显实践性,将社会治理与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即《2016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该报告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进行分析和总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社会矛盾化解平稳推进,社会组织逐步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显著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十三五”专题篇,主要为“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基本社会服务、人口城镇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高等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建言献策。第三部分为新型城镇化篇,主要通过对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农村居民向城镇迁移、城乡违法建设依法拆除、公共服务质量、居民幸福感等状况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第四部分为城乡社会治理篇,分析了河南省农村社区建设、河南省“空心村”治理、河南省农村留守群体服务、网络突发事件、河南省基督教发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等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为社会治理评价篇,主要评价了河南省社会治理状况、河南省经济发展环境、河南省直管县改革绩效、河南省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河南省居民获得感状况,基于调查的数据,从多个角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第六部分为案例篇,主要介绍了豫北古庙会、郑州市金水区“三社联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S市乡村学校“空壳化”及其治理等典型社会治理案例的情况,以及郑州市供水价格改革听证会的实践及启示。这些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河南省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和社会治理能力提高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
    郑志龙 樊红敏 高卫星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在深入河南省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延续性和时效性,报告写作过程中运用的一手调查资料为中心2014~2019年春夏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获得的数据;二是体现价值导向,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四是凸显实践创新,将社会治理与当前河南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即“2020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该报告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社会矛盾化解稳中向好,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仍需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政府行为与社会治理篇,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创新管理能力、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服务、教育治理能力、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议题。第三部分为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篇,聚焦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科技人才流动、妇女生育变动等议题。第四部分为社会治理评价篇,主要包括城市宜居度、居民幸福感、居民获得感、舆情应对状况、居民阅读状况、县域老年人生活状况以及绿色发展状况等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案例篇,主要介绍了开封市大数据治理、焦作市山阳区“党群360工作法”、鹤壁市浚县“户联网”工作法、济源市轵城镇“三治融合”等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各地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社会治理创新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借鉴。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7)
    郑志龙 刘学民 樊红敏 高卫星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本书突出四个特点:一是保持时效性,报告运用的是2016及2017年的社会调查和调研数据;二是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四是凸显实践创新,将社会治理与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即《2017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该报告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进行分析和总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社会矛盾化解推进有方,社会组织逐步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显著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篇,主要研究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评价和创新环境评价,提出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第三部分为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篇,聚焦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直管县城镇化质量和城市社区治安等议题。第四部分为公共服务篇,主要研究河南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发展、教育治理公众满意度评价、小学教育服务质量和农村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等问题。第五部分为评价篇,主要包括河南省居民价值观、城市居民获得感、经济发展环境、宜居城市、社会治理舆情和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等调查分析,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调查报告从不同角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诸多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优化河南省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案例篇,主要介绍和研究了郑州市精准扶贫“N+2”模式、汝州市以党建为统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淮阳县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郑州市城市精细化治理、郑州市“村改居”社区治理、河南省村规民约建设和方城县W村“光棍村”问题等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河南省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
    郑志龙高卫星樊红敏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在深入河南省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2020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相关厅局年度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等;二是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如“2020年城乡社会治理综合调查”“2020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2020年春乡村振兴状况调查”“2021年春政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能力调查”等。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连续性和时效性,报告写作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即2014~2020年春夏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取得的数据;二是体现价值导向,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总结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四是凸显实践创新,将社会治理与当前河南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2021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整体平稳,社会矛盾化解稳中向好,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不断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城市社会治理篇”,主要包括居民幸福感、居民安全感、居民获得感、公共服务满意度以及十八地市政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状况等,从不同角度对河南省城市社会治理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为“乡村振兴篇”,主要介绍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城乡融合、农村公共服务等议题。第四部分为“社会治理评价篇”,聚焦河南省城市宜居度、生育支持服务、营商环境、突发事件舆情特点、儿童社会工作、绿色发展质量、数字政府建设等议题,为促进河南省社会治理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第五部分是“案例篇”,主要介绍了开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济源市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濮阳市范县农村扶贫车间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等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各地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社会治理创新和能力提升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2)
    郑志龙高卫星 副主编 ; 樊红敏 执行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在对河南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一是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2021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相关厅局年度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等;二是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如“2021年城乡社会治理综合调查”“2021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2022年河南省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状况调查”“2022年春政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能力调查”等。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客观性,报告用数据说话,所用的调查数据为中心2014~2021年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取得的一手资料;二是价值导向性,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总结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四是创新性,将社会治理与当前河南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聚焦最前沿的探索和命题。2021年,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整体平稳,社会矛盾化解稳中向好,社会组织稳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综合2021年社会治理方面所推进的各项举措及取得的相应治理结果来看,河南省在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协调复杂的社会矛盾、引导发展良性的社会组织、提供高效的社会服务、促进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已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统筹社会治理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进一步推进河南省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社会安全,严格落实常态化防疫措施;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民生保障服务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对基层公共服务的引导;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深度融合,提高社会治理“凝聚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3)
    樊红敏 执行主编 ; 高卫星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在对河南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一是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2022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相关厅局年度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等;二是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如“2022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2022年城乡社会治理综合调查”“2022年居民生活态度调查”等。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客观性,报告用数据说话,所用的调查数据为中心2014~2022年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取得的一手数据;二是价值导向性,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创新性,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四是实践性,紧紧围绕河南社会建设重大发展战略,将社会治理研究与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聚焦最前沿的发展举措和实践命题。2022年河南省公共安全形势整体平稳,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社会矛盾化解稳步发展,法治化状况有待改善;社会组织稳健发展,社会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总量有所下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数字政务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2023年进一步推进河南省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重视善后经验总结反思,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赋权增能,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步伐,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 河南省居民价值观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本文以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郑州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的2016年河南省居民价值观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全省18个地市的居民价值观进行测评。测评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河南省居民价值观的整体状况良好,在主流价值领域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差。本文从居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层面,对影响居民价值观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与价值观相关程度较高的影响因素。从价值观内容来看,当前价值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河南省居民的价值观影响力依然巨大,超过了后两者。从社会群体来说,居民对于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与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息息相关。其中,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最为明显,被访人员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主流价值观了解度和接受度也就越高。从职业来看,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商业或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和农民或农民工。根据调查结果,建议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受教育水平、拓宽灌输渠道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等多个方面来提升居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程度,确保老百姓对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键词:
  •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状况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本报告基于2021年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郑州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问卷调研,对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调查表明,当前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在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程度逐年提高、认知渠道逐渐丰富、对国家机关与政策较为信任等,但也存在城乡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程度差距较大,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渠道相对较少且落后,农民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及政策措施的信任与认同程度不高等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在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环节全面滞后于城市。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空心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基层干部示范引领作用不够等方面。应从“围绕产业振兴,夯实物质基础;立足人才振兴,增强朋辈影响;聚焦文化振兴,树立文明乡风;着眼生态振兴,改善培育环境;结合组织振兴,提升干部素养”等五个方面持续发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文化保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