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樊红敏
机构: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个人简介: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5)
    郑志龙 刘学民 樊红敏 高卫星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本报告由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河南省基层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报告也邀请了河南省党政机关的部分领导和其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2014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等;二是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社会治理发展报告开展的专题调研,调研地点包括宝丰县、汝州市、长垣县、孟州市等地;三是2014年7~8月开展的河南省城市、农村社会治理综合调查数据;四是2014年11~12月开展的河南省居民幸福感调查数据。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时效性,报告写作过程中运用的一手数据为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组织的两次社会调查数据和调研取得的数据,二手数据为2014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二是突出地方特色,本报告主要关注河南省社会治理的现状,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三是实践性,报告围绕社会治理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很好地将社会治理的理论与河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即“2015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该报告延续了上一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的写作框架,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进行分析和总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社会矛盾化解平稳推进,社会组织逐步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显著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专题篇,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社会治理评价4个专题。新型城镇化专题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社会阶层变迁、居民“幸福感”、城镇化质量评价等;公共服务专题分析了河南省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满意度、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差异、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异及低保救助的情况等;社会组织专题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情况;社会治理评价专题主要评价了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网络群体性事件、公众网络参与、城市居民反腐成效认知度情况。第三部分为案例篇,主要包括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的“宝丰模式”、汝州社区治理中的德治建设探索、河南省人民陪审制度改革的探索、郑州市慈善捐赠事业实践探索、长垣县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孟州市会昌街道办的“基层公论”探索、信阳农民工双向维权模式探索、郑州市社区矫正的实践探索、济源市土地流转实践探索。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河南省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
    郑志龙 刘学民 樊红敏 高卫星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深入河南省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报告作者分别来自河南省党政机关、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以及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2017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相关厅局年度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等;二是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本书编写开展的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如“2017年河南省城乡社会治理调查”“2017年夏河南省居民价值观调查”“2017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2018年春河南社会治理综合调查”等。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保持时效性,报告写作过程中运用的一手调查数据为中心2017年夏、2017年冬及2018年春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数据;二是体现价值导向,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四是凸显实践创新,将社会治理与当前河南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即《2018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该报告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进行分析和总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社会矛盾化解平稳推进,社会组织逐步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显著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篇,主要研究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生态环境评价、区域创新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提出了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第三部分为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篇,聚焦于河南省十八地市城市宜居度、城市社区治理、农民工社会参与、郑州市共享单车发展等议题。第四部分为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篇,主要研究了城镇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问题,介绍了河南省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状况、河南省辖市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城市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状况。第五部分为社会治理评价篇,主要包括河南省社会治理舆情状况、城市居民幸福感、城市居民获得感、居民价值观调查等,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调查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优化河南省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精准扶贫篇,主要介绍和研究了河南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农村医疗贫困、五县市脱贫攻坚成效、兰考县“三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以及嵩县旅游扶贫开发中农民再组织化等问题。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在精准扶贫方面的成效和主要问题,为河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
    郑志龙 樊红敏 高卫星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在深入河南省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延续性和时效性,报告写作过程中运用的一手调查资料为中心2014~2019年春夏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获得的数据;二是体现价值导向,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四是凸显实践创新,将社会治理与当前河南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即“2020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该报告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社会矛盾化解稳中向好,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仍需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政府行为与社会治理篇,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创新管理能力、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服务、教育治理能力、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议题。第三部分为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篇,聚焦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科技人才流动、妇女生育变动等议题。第四部分为社会治理评价篇,主要包括城市宜居度、居民幸福感、居民获得感、舆情应对状况、居民阅读状况、县域老年人生活状况以及绿色发展状况等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案例篇,主要介绍了开封市大数据治理、焦作市山阳区“党群360工作法”、鹤壁市浚县“户联网”工作法、济源市轵城镇“三治融合”等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各地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社会治理创新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借鉴。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7)
    郑志龙 刘学民 樊红敏 高卫星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本书突出四个特点:一是保持时效性,报告运用的是2016及2017年的社会调查和调研数据;二是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反映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四是凸显实践创新,将社会治理与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即《2017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该报告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进行分析和总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社会矛盾化解推进有方,社会组织逐步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显著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篇,主要研究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评价和创新环境评价,提出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第三部分为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篇,聚焦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直管县城镇化质量和城市社区治安等议题。第四部分为公共服务篇,主要研究河南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发展、教育治理公众满意度评价、小学教育服务质量和农村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等问题。第五部分为评价篇,主要包括河南省居民价值观、城市居民获得感、经济发展环境、宜居城市、社会治理舆情和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等调查分析,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调查报告从不同角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诸多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优化河南省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案例篇,主要介绍和研究了郑州市精准扶贫“N+2”模式、汝州市以党建为统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淮阳县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郑州市城市精细化治理、郑州市“村改居”社区治理、河南省村规民约建设和方城县W村“光棍村”问题等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河南省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
    郑志龙高卫星樊红敏 副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在深入河南省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2020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相关厅局年度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等;二是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如“2020年城乡社会治理综合调查”“2020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2020年春乡村振兴状况调查”“2021年春政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能力调查”等。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连续性和时效性,报告写作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即2014~2020年春夏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取得的数据;二是体现价值导向,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总结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四是凸显实践创新,将社会治理与当前河南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2021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从社会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整体平稳,社会矛盾化解稳中向好,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不断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第二部分为“城市社会治理篇”,主要包括居民幸福感、居民安全感、居民获得感、公共服务满意度以及十八地市政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状况等,从不同角度对河南省城市社会治理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为“乡村振兴篇”,主要介绍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城乡融合、农村公共服务等议题。第四部分为“社会治理评价篇”,聚焦河南省城市宜居度、生育支持服务、营商环境、突发事件舆情特点、儿童社会工作、绿色发展质量、数字政府建设等议题,为促进河南省社会治理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第五部分是“案例篇”,主要介绍了开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济源市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濮阳市范县农村扶贫车间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等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这些实践探索反映了河南省各地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社会治理创新和能力提升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2)
    郑志龙高卫星 副主编 ; 樊红敏 执行主编 ; 郑永扣 主编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本报告是由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在对河南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本报告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一是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2021年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作总结、相关厅局年度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等;二是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如“2021年城乡社会治理综合调查”“2021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2022年河南省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状况调查”“2022年春政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能力调查”等。基于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本报告的写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客观性,报告用数据说话,所用的调查数据为中心2014~2021年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调研取得的一手资料;二是价值导向性,体现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如社会活力、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等;三是地方特色,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总结河南省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四是创新性,将社会治理与当前河南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结合起来,与各行动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聚焦最前沿的探索和命题。2021年,河南省社会安全形势整体平稳,社会矛盾化解稳中向好,社会组织稳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公平状况有待改善。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综合2021年社会治理方面所推进的各项举措及取得的相应治理结果来看,河南省在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协调复杂的社会矛盾、引导发展良性的社会组织、提供高效的社会服务、促进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已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统筹社会治理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进一步推进河南省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社会安全,严格落实常态化防疫措施;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民生保障服务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对基层公共服务的引导;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深度融合,提高社会治理“凝聚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河南省城市居民获得感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基于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数据,从安全保障、政府质量以及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居民的获得感状况。调查发现,居民获得感指数较低;从安全保障、政府质量以及生活质量三个二级指标对比来看,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最低;从三级指标对比来看,居民信心感指数最高、公平感指数最低;群体比较分析发现,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群体获得感指数最低;从年龄分布来看,获得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满意度最高,30岁以下的获得感满意度最低。基于以上发现,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增强居民获得感:一是大力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二是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居民社区参与等,强化居民社会参与;三是加强法治建设,充分保障居民权利;四是从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弱势群体保护三个方面推进社会公平,提升居民公平感和尊严感。
    关键词:
  •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努力能得到公众认可吗?——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4070份问卷的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2014年11~12月,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总体状况在全省18个地市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十八大以来反腐成效获得公众认可,反腐工作满意度较高;反腐力度加大增强了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论是显性腐败行为还是隐性腐败行为,其发生频率都大幅降低,显性腐败行为下降比例显著高于隐性腐败行为;反腐力度加大,居民未来信心指数提高,超过七成的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感增强。河南省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问题有:一是居民总体廉洁感知度较低,在全省18个地市中,有11个市廉洁感知度位于“较低”层次,属于“不太廉洁”。二是不同地市、不同群体居民反腐满意度差异显著,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满意度低。三是社会廉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法治化状况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提振公众信心;二是要警惕显性腐败的隐身衣现象,从文化、制度上反“四风”;三是要加大隐性腐败治理力度,根除寻租空间;四是要以法治化促廉政建设,提升社会廉洁性。
    关键词:
  • 河南省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状况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本报告以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春基层治理改革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河南省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状况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多元治理主体中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发挥着主导作用,民间组织和普通村民作用较弱;“选调生”“挂职干部”等作用发挥状况较好,“乡贤能人”不多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基层公共服务中治安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最高,农技服务排名最后;发展经济、精准扶贫是当前乡镇政府在村庄治理中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当前,河南省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主要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人才不足和财政收入不高是制约乡镇发展的主要因素;乡镇干部收入较低、晋升机会少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乡镇政府“凭感情”工作现象依然存在;缺乏配套资源投入和配套措施是影响基层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建议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建设权能匹配的乡镇政府治理体系;加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资源输入机制,推动城乡资源流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机制,构建共建共治格局。
    关键词:
  • 河南省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状况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本报告以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春社会治理综合调查数据和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河南省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居民对政府信任度高,政府合法化能力强;河南省政府责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秩序维护责任有待加强;居民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备,信访解决居民反映问题的可能性一般,河南省政府回应能力有待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程度不均衡,透明化能力须进一步加强;居民社会参与度低,社会参与能力须进一步加强;河南省司法公平状况较好,依法行政居民评价一般。建议河南省政府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强化政府责任能力建设;推进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制度化,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提升政务信息公开均衡度,进一步提高“阳光政务”透明度;推动居民有序参与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加强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法治化能力。
    关键词:
  • 2020年河南省政府应急管理状况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本报告以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公众满意度调查”的问卷数据,以及相关网站关于疫情防控的报道、政府公告、新闻公告等数据为依据,对河南省政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状况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疫情防控状况整体处于高水平,阶段防控积极有效;河南省18市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济源、郑州、焦作、三门峡市排名靠前;全省信息沟通指数最高,信息披露与信息传递透明及时;疫情控制状况整体处于“高”水平,社区(村庄)封闭管理评价最高;复工复产满意度较高。当前,疫情防控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河南省预防管理得分最低,须引起政府重视;社会动员指数相对较低,志愿参与得分最低;资源统筹措施存在短板,暴发初期防疫物资不足;“疫情再度反弹”和“公共场所不安全”是居民最担心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预防管理,增强危机预测和管控能力;强化社会动员,推进社会力量参与;为基层赋权赋能,加强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速推进复工复产,降低危机负面影响。
    关键词:
  • 2019年河南省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状况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本报告以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调查问卷”的数据及对河南省新密市A镇近两年来多次实地调查获取的资料为依据,对河南省的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困境进行整体分析评估。调查结果显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近两年来明显加强,公共服务工作明显增加;发展经济、精准扶贫是当前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中,县、乡党委政府发挥着村庄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作用,社会力量作用较弱;公共服务信息化已经起步,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河南省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主要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有:人才不足和财政收入不高是制约乡镇发展的主要因素;乡镇干部能力制约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村庄自我服务能力不足。为此,建议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组织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乡镇政府干部能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乡镇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升乡镇社区服务能力。
    关键词:
  • 2019年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本报告以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度河南省乡村振兴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数总体不高;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较好;河南省乡风文明建设方式多样,成效明显;村庄公共服务中生活用电和村庄治安评价最高,养老服务和文化服务排名最后。当前,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是:产业兴旺指数最低,乡村产业发展亟待加强;生态宜居建设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村民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高;村组织能力不足是村庄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建议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村干部能力;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促进村庄有效治理。
    关键词:
  • 2016~2019年河南省城市居民获得感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基于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的“河南省居民获得感调查”数据,本文从安全感、尊严感以及满足感三个维度来测量居民获得感,同时对比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河南省居民的获得感情况,调查发现:2019年,全省城市居民获得感指数首次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四年来,河南省社会治安指数和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高,社会治安和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群体比较发现,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最低;45岁以上群体的获得感指数最低,在老龄化背景下要重视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和精神需要;普通工人和农民工及农民的获得感指数排名靠后。为提升河南省城市居民获得感,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改善民生,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二是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水平,强化居民政府认同感;三是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居民获得感;四是强化居民参与,提升居民的尊严感。
    关键词:
  • 河南省城市居民获得感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基于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2016年河南省城市居民获得感调查”数据,本文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出发,从安全感、尊严感以及满足感三个维度来测量居民获得感,调查发现,河南省居民获得感评价居中,相对不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居民尊严感低于安全感和满足感,表明政府应着力营造民主、公平的社会氛围,提升居民的尊严感;居民的社会参与度最低,说明在提倡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渠道不畅通。与2015年数据相比,河南省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以及居民的幸福感、信心感均有所上升,但经济安全指数下降,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仍是当前亟须解决之问题。群体比较发现,高收入群体的获得感最低;30~45岁群体的尊严感指数最低,要重视中年群体的生活和精神需要;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工人的获得感指数排名后两位,亟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优化经济环境,提高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工人群体的获得感。进一步对比发现,河南省居民社会参与意愿高,但实际参与主动性低,应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关键词:
  • 河南省经济发展环境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基于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2016年河南省经济发展环境满意度调查”数据,本文从行政环境、法治环境、税费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硬件环境六个维度,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环境状况。调查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环境总体状况评价一般,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通过行政环境、法治环境、税费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硬件环境对比发现,居民对河南省税费环境、硬件环境评价最高,对金融环境评价最低;群体比较发现,私营企业主对经济发展环境最不满意,表明亟须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经济发展配套环境;从16个三级指标对比来看,居民对社会物流发展情况指标的评价最高,表明河南省近几年来物流服务发展较快,得到公众认可,经济发展环境的借贷成本、银行服务指标评价最低,表明经济发展的配套金融环境与居民的要求差距较大,有待于通过提高银行金融服务水平、降低金融成本来改善金融环境;2017年经济发展环境三级指标与2016年对比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企业资金状况与社会治安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