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杜鹃
机构: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人口健康、基层治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社会学评论》《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拿起针筒的国家——20世纪中国性病控制社会史》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3)
    胡玉萍 吴军 杜鹃 闫萍 主编 ; 董亭月 陈志光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需要在坚持“疏控并举”的前提下科学研判人口走向带来的综合影响,进一步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首都功能全面提升。本书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素质等多个维度系统研判北京人口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多个方面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据此提出优化政策供给机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促进新消费水平提升等对策建议。北京市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22年为2184.3万人,比上年减少4.3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从2015年的862.5万人持续降至2022年的825.1万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自2017年开始呈现逐年降低态势,人口负增长惯性持续累积。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2022年出现负值。对各功能区的人口的比较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中心城区(除东、西城外)的人口规模持续下降;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平原新城的人口规模整体上相对增加,承载水平提高;生态涵养区的人口规模波动变化。各功能区的人口连续多年呈现“内降外升”态势,多点支撑人口格局正在形成。北京市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总和生育率持续低迷。北京市长期保持超低生育水平,内生性低生育格局凸显,生育率提振的内生动力不足,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将成为影响首都人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北京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的目标。为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普惠性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分配。健全支持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政策,关注普惠性资源薄弱区域,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多渠道增加对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完善城乡学前教育布局和公共服务网络,切实保障适龄幼儿入园;在城市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幼儿园,有效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切实保障非京籍随迁幼儿顺利入园。北京市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北京市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口健康状况位居全国前列,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80.81岁提高到2021年的82.47岁,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北京市“六普”和“七普”数据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11.71年上升至2020年的12.64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北京市每10万名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54573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北京市老年抚养比持续攀升,虽然目前就业领域仍然存在就业困难群体和结构性失业现象,但是,伴随着劳动力供给水平的不断下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日趋显现。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趋势,应建立“一核多元”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权责边界,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发挥各方优势,规避劣势,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实现。成立都市圈协调管理机构,避免依据行政单元进行规划带来的不足,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联系。加快编制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功能互补的现代化都市圈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进而带动人口合理布局。
  • 门头沟区社区社会动员模式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门头沟区13个街道、乡镇所属的113个社区社会动员现状进行了普查,总结了门头沟区社区社会动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因素,提出了门头沟区社区社会动员的新模式。提高社区社会动员就是要社区自治、共治和社会组织发展双管齐下,以增强居民归属感、构造新型熟人社区为基础,通过大力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搭建广泛的社区动员资源平台,推广成功经验,更新工作方式、方法,发动有效的社区社会动员,实现社区层面的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
    关键词:
  • 2012年北京市人口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结合21世纪以来北京市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本研究报告重点对2012年北京市人口发展的关键特点和重大挑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判断为:人口增速趋缓、流动人口占比增加、人口素质改善、出生率回升、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以及核心区人口密度不降反增,人口问题对北京市的环境保护、经济转型、城市融合、社会管理以及城市安全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人口计生工作也面临重大转型。本研究报告认为:未来应坚持产业升级、城市功能调整对人口管理的双轮驱动;强化人口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分级分类的人口有序管理长效机制;树立“三为”服务理念,推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加快人口计生部门职能转变,实现由“生育管理”向“生育服务”的转型。
    关键词:
  • 社会网络对男性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目的:考察社会网络因素对北京市男性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影响。方法:综合社区抽样和互联网抽样,抽取样本385名,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2人曾感染过性病,33人的女性性伴侣在过去12个月中有过意外怀孕或流产,139人曾在调查前的12个月中有过商业性行为,27人在商业性行为中未坚持使用安全套。男性流动人口的“核心应酬聚会网”对其从事商业性行为及是否在商业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均有显著影响。结论:社会网络因素能够为解释男性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风险性行为提供重要理论维度。未来面向流动人口的安全性行为与生殖健康研究应关注社会网络的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