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志光
机构: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讲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发展、政策科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北京市等课题20余项。出版《政策社会学》等专著4部,在《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学文摘》《新视野》《人口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3)
    胡玉萍 吴军 杜鹃 闫萍 主编 ; 董亭月 陈志光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需要在坚持“疏控并举”的前提下科学研判人口走向带来的综合影响,进一步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首都功能全面提升。本书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素质等多个维度系统研判北京人口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多个方面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据此提出优化政策供给机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促进新消费水平提升等对策建议。北京市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22年为2184.3万人,比上年减少4.3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从2015年的862.5万人持续降至2022年的825.1万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自2017年开始呈现逐年降低态势,人口负增长惯性持续累积。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2022年出现负值。对各功能区的人口的比较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中心城区(除东、西城外)的人口规模持续下降;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平原新城的人口规模整体上相对增加,承载水平提高;生态涵养区的人口规模波动变化。各功能区的人口连续多年呈现“内降外升”态势,多点支撑人口格局正在形成。北京市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总和生育率持续低迷。北京市长期保持超低生育水平,内生性低生育格局凸显,生育率提振的内生动力不足,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将成为影响首都人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北京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的目标。为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普惠性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分配。健全支持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政策,关注普惠性资源薄弱区域,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多渠道增加对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完善城乡学前教育布局和公共服务网络,切实保障适龄幼儿入园;在城市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幼儿园,有效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切实保障非京籍随迁幼儿顺利入园。北京市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北京市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口健康状况位居全国前列,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80.81岁提高到2021年的82.47岁,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北京市“六普”和“七普”数据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11.71年上升至2020年的12.64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北京市每10万名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54573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北京市老年抚养比持续攀升,虽然目前就业领域仍然存在就业困难群体和结构性失业现象,但是,伴随着劳动力供给水平的不断下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日趋显现。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趋势,应建立“一核多元”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权责边界,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发挥各方优势,规避劣势,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实现。成立都市圈协调管理机构,避免依据行政单元进行规划带来的不足,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联系。加快编制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功能互补的现代化都市圈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进而带动人口合理布局。
  • 北京人口形势分析报告(2018)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北京市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这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市情。本报告拟对北京市人口形势、人口问题与人口布局等展开系统分析。第一,北京市人口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征和规律。例如,人口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超低生育水平格局未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外来人口“环中心”分布特征明显,制造、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就业占比仍较高等。第二,北京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人口调控难度大,人口分布不均衡,高技术人才与创新人才缺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较低,老龄化社会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加剧,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第三,针对北京市人口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重点是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提升人口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提高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加大人才投资吸引力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
    关键词:
  • 北京市人口疏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本研究以历史的视角和多源数据的视角,分析北京人口调控的关键特点、重要举措、效果、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实现北京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第一,从人口调控机构设置、人口调控政策举措、人口调控参与主体和人口规划目标四个方面,考察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市为有效控制人口总量采取的一系列相关举措。第二,利用美国经济分析局和北京市统计局的区域行业数据,对纽约都市区和北京市的人口和产业结构分布进行比较,试图发现大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和经济之间的联动关系,寻找产业空间转移的发展规律,为北京市及其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和建议。第三,研究了人口疏解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第四,探讨了化解人口疏解风险的帮扶保障政策体系。首都人口疏解工作既要讲求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也要强调现实性、社会性与协调性,对与疏解相关的各类社会成员,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给予必要的帮扶支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更是保障首都秩序与公共安全、确保疏解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基础。第五,提出首都人口疏解的政策建议。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制定首都圈相关规划和配套法律,深化分税制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创新,加快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提高中小城市的人口吸纳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省级层面来看,要运用市场手段引导人口外迁,抑制特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积极探索多主体综合调控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控人口规模,突出证件管理在人口管理中的调控功能,提升地方政府人口转移动力,促进市域内的人口合理分布,优化京津冀人口格局。
    关键词:
  • 京津冀人口流动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京津冀人口流动的来源地中,河北籍流动人口占比最大,占整个京津冀流动人口的三分之一,次之的河南省和山东省,分别占比11.5%和11.3%,再低的是黑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占6.8%和5.3%。这五个省的流动人口就占整个京津冀流动人口的近70%。务工经商等经济原因是京津冀人口流动的最大动力;京津冀人口流动呈现家庭化趋势,流入时间较长;虽然京津冀流入人口的主观居留意愿较高,但他们的客观融入程度还需不断提高。
    关键词:
  • 2019年北京人口流动的大数据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腾讯位置大数据表明,北京市人口流入流出总体呈现随季节发生变化的趋势,从春季开始热度逐渐增加,一直到国庆假期达到最高峰,到秋冬季节以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从人口流向来看,上海市、重庆市、长沙市分列第一、第二、第三名,杭州、武汉、廊坊、南京、西安、保定、天津、哈尔滨等城市也是与北京市人口流入流出联系较为紧密的区域。
    关键词:
  • 1978~202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市民化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本报告在理论背景、统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实践操作等多种资料,探讨推进北京市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多种机制,包括顶层战略设计机制、就业能力提升机制、住房资源配置机制、社保转移接续机制、社会融合融入机制等。对推进机制的研究,上与经济社会理论相联系,下与实践政策措施相沟通,是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关键内容,对于促进北京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研究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本报告以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市统计局的权威调查数据,研究常住外来人口的基本状况,分析服务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点提出了提高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水平的建议与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动态信息系统;分类、有序提高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改善就业状况,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住房环境,提高居住水平;提高外来人口社保参保率;改善随迁子女教育与发展状况;提高市民化意愿,促进身份认同。
    关键词:
  • 北京市青年人口现状与社区参与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本报告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北京市共青团在2022年开展的相关研究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北京市18~35岁青年群体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与参与基层治理情况。结果显示,北京市18~35岁青年在受教育程度、政治素质、居住状况与基层参与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但其中的外省区市来京青年在诸多方面呈现差异性特点。另外,社区青年汇在引导北京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据此,本报告提出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通过建立复合型与智慧型服务阵地、实现服务项目品牌化、整合服务资源等方式,广泛而有效地联系青年,以首善标准推进北京青年人口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