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董亭月
机构: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讲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法学(老年学)博士学位,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2018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老龄社会学、老龄社会政策。在《人民日报》、《人口与发展》、Research on Aging等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

  •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1)
    尹德挺 胡玉萍 吴军 主编 ; 薛伟玲 董亭月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人口均衡发展是“十四五”时期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强调,“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妇女、儿童、青年全面发展,推动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本书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在三孩生育政策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运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及统计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规模、结构、素质、分布状况和历时特征,开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人口预测,研判北京市人口发展新变化与新格局。围绕人口现代化与首都功能定位、人口支撑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口风险防控与首都治理体系建设等主题,本书选取北京市2020年养老设施建设和运营状况摸底调查、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生育状况调查等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调查以及政策文本资料,采用定量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新职业群体就业支持、北京市流动人口市民化、城市人口活力、人才形势、创意人才发展、城市人口生态文明素养与“一老一小”等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方位呈现北京人口均衡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北京人口发展呈现四个特征:人口负增长惯性持续积累,人口阶段性目标完成;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家庭小型化持续加剧;人口健康与文化素质持续提升,位居全国前列;城市发展新区承载能力提升,各功能区人口压力得以改善。人口预测结果发现,“十四五”期间,北京人口可能出现小幅增长;0~15岁年龄人口和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比例稍有上升,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北京人口发展面临劳动力供给风险、人口内部要素失衡、科技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社会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和挑战,需在战略引领、规模稳定、结构优化、人才集聚、生态宜居、协同推进上下功夫,推动北京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口的迁移流动是保持城市发展活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北京市已初步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组合式”新职业群体支持政策体系,新职业群体成为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推动力量。北京市高端人才呈现规模宏大、产业支撑力量雄厚、政策体系相对完备、人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等特征,尤其是创意人才受到文化舒适物系统的吸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集聚趋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政府和社会为流动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和相关保障的水平较低,医疗、教育、社保等转移接续政策滞后,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保障等需求还存在一定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流动人口进行社会融合的现实基础,仍需通过完善基础性制度、进行政策创新等方式,全面推动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养老、教育、医疗是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是推动人口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本书指出,近年来,北京市多措并举,累计建成并运营养老服务驿站1000余家,基本形成功能有别、层次分明的“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促使首都养老服务业发展升级。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北京市养老与医疗设施空间配置不均;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中心集聚趋势较为明显,养老服务“旱涝分化”问题突出,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专业化人才队伍短缺的问题仍然突出;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外围区域以及基层的医疗资源亟须增加。同时,北京市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有效增加,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得到改善。基于此,北京市应在清晰明确的顶层设计指导下,持续优化、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与服务供需结构,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总体而言,北京市在经济主力人口趋减的新背景下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并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北京市仍需从推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提升生育政策包容性、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等方面,系统应对风险与挑战,推动人口分布均衡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3)
    胡玉萍 吴军 杜鹃 闫萍 主编 ; 董亭月 陈志光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需要在坚持“疏控并举”的前提下科学研判人口走向带来的综合影响,进一步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首都功能全面提升。本书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素质等多个维度系统研判北京人口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多个方面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据此提出优化政策供给机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促进新消费水平提升等对策建议。北京市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22年为2184.3万人,比上年减少4.3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从2015年的862.5万人持续降至2022年的825.1万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自2017年开始呈现逐年降低态势,人口负增长惯性持续累积。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2022年出现负值。对各功能区的人口的比较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中心城区(除东、西城外)的人口规模持续下降;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平原新城的人口规模整体上相对增加,承载水平提高;生态涵养区的人口规模波动变化。各功能区的人口连续多年呈现“内降外升”态势,多点支撑人口格局正在形成。北京市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总和生育率持续低迷。北京市长期保持超低生育水平,内生性低生育格局凸显,生育率提振的内生动力不足,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将成为影响首都人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北京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的目标。为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普惠性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分配。健全支持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政策,关注普惠性资源薄弱区域,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多渠道增加对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完善城乡学前教育布局和公共服务网络,切实保障适龄幼儿入园;在城市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幼儿园,有效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切实保障非京籍随迁幼儿顺利入园。北京市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北京市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口健康状况位居全国前列,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80.81岁提高到2021年的82.47岁,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北京市“六普”和“七普”数据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11.71年上升至2020年的12.64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北京市每10万名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54573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北京市老年抚养比持续攀升,虽然目前就业领域仍然存在就业困难群体和结构性失业现象,但是,伴随着劳动力供给水平的不断下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日趋显现。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趋势,应建立“一核多元”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权责边界,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发挥各方优势,规避劣势,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实现。成立都市圈协调管理机构,避免依据行政单元进行规划带来的不足,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联系。加快编制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功能互补的现代化都市圈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进而带动人口合理布局。
  • 北京人口形势分析报告(2020)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研究报告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北京市人口规模、结构、素质、分布的现状,总结出当前北京人口的四个形势,北京人口发展面临的五个新挑战、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十四五”的北京人口发展政策建议,希望有助于政府和社会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北京人口现状、趋势、挑战,以及经济社会形势赋予北京人口的新要求,科学认识人口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系统的关系,动态防范和化解北京人口风险,推动人口均衡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 2019年北京老年人口现状与社会参与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政策的主导方向。北京市低龄老人规模大、比例高,健康素质良好,受教育程度领先于全国,且社会参与程度较高。其中公益参与比例最高,尤以正式志愿参与为代表,家庭参与和政治参与也较为活跃,经济参与程度相对最低。不同居住地和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类型不一样。自我实现、获得奖励和自由选择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动机,身体状况或经济条件不允许、交通不方便、缺乏支持和个人偏好则是阻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原因。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健康素质有助于促进老年人实现高参与型社会参与。为此,老龄政策的决策者要积极调整对老年人的消极认知,通过国情教育、终身教育、健康促进、智慧养老等方式全面加大对老年人参与的支持力度,增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效促进北京市老龄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
  • 北京人口形势分析报告(2022)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本报告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北京人口规模、结构、素质、分布的现状和历时特征,总结出北京人口发展的5个特征,归纳出北京人口发展在年龄结构、就业质量、人口资源环境、公共服务4个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新时代北京人口均衡发展提出了5项对策建议,即优化首都人口发展格局、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稳定就业规模和挖掘人才红利、推进人口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 面向共同富裕的北京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问题与对策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直面农村高龄、留守、独居等老年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是奋发有为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当前北京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并探索出文化养老、慈善养老、产业养老等农村养老经验。但由于政府职责边界不清、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完善、历史欠账久且多等原因,当前北京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仍处于补缺式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有限,养老服务体系活力不足,养老服务质量不高,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乏力。为此,本报告从城乡设施一体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人才队伍稳定化、服务精准化、监管系统化五个方面,提出健全北京市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打造兼顾均衡与发展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首善标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