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梁晨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反贫困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社区公共服务、老年服务等领域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务。

主编《社会政策评论(总第七辑):反贫困社会政策》。主要著作包括《乡村工业化与村庄共同体的变迁》、《共同缔造与海沧社会建设》(第一作者)、《迈向社会治理的基层实践》(第三作者)等。主要论文包括《集体记忆、社区舆论与村庄福利:农村家庭养老的持续机制》《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农村低保政策的基层实践逻辑》《“扛着走”:精准扶贫政策过程中的选择性执行及其分析》《试探与博弈:权力让渡过程中的社会组织行动空间与边界》等。

  • 乡村工业化与村庄共同体的变迁
    梁晨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本书以华北某省P县西河村为案例,关注社会团结的命题:村庄共同体为何日渐衰败?村庄的公共生活在工业化之后为何衰减?这种村庄共同体的变迁与村庄工业化的关系如何?是否能在村庄工业化过程中形成新型的社会团结?本书通过对西河村在乡村工业兴衰过程中村庄公共利益分配、社会秩序与村庄文化规制变化的研究,试图解释村庄共同体在本土产生的乡村工业影响下所发生的变迁,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村庄建设的基础与可能性。
  • 共同缔造与海沧社会建设
    李秉勤 单丽卿房莉杰 王晶 梁晨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作为厦门市的一个区级单位,海沧区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并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对外贸易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随之而来的除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还经历了社会建设的转向。在贯彻厦门市委市政府倡导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过程中,海沧区通过社会政策的推进和实践,在城乡一体化、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培育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使“共同缔造”理念变成行动,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推进多元治理和社会福利,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建设格局。本书从社会建设和社会政策角度出发,解析海沧区进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理念和社会政策的实践过程,以期对全国社会建设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 完善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的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在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是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确定低保对象资格和救助标准的重要依据。目前,中央层面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的文件,但基层实践迫切要求出台相关文件来规范、指导农村低保制度的运行。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中央、地方相关政策法规,总结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主要从界定核查内容、明确核查方法、规范核查程序、确定核查主体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核查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X县“两线合一”的政策基础调研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作为一项兜底性制度安排,低保一方面直接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防止轻度的暂时性贫困人口滑入重度的持久性贫困;另一方面,将因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从扶贫对象中分离出来,进行专门性、针对性的兜底扶助,直接减轻了扶贫开发工作负担。同时,使扶贫对象的特征更加趋向“同质化”,这一变化将更加有利于探索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及相关政策。2015年6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提出,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在这“四个一批”中,低保政策兜底是如期脱贫的保障底线,也就是说农村低保兜底担负着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保障底线的任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阶段性使命和责任。那么低保如何兜底?兜哪些人的底?兜底仅仅是被动的给付和补偿吗?现行的低保制度是否能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迫切需要我们对当前的低保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 韩国的劳动贫困层和脱贫政策:未完成的改革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文关注劳动贫困层(working poor)和面向他们的反贫困政策,从理论上明确劳动贫困层的定义、发生环境和决定因素,探究劳动贫困层的主要特征及反贫困政策。研究认为,韩国的劳动贫困层由两大群体构成,一是就业贫困层,即反复经历失业和就业过程的周期性贫困群体;二是待业贫困层,即由于各种原因不就业的长期性贫困群体。现有的劳动贫困层支援政策致力于促进失业者就业,但其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
  • 日本社会保护研究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文关注日本社会保护制度的历史、现状以及最近几年的改革动向。本文介绍了日本社会保护制度建立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背景,梳理了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组织制度、财源,以及近几年的改革动向。
    关键词:
  • 学者对谈:贫困治理与反贫困政策实践过程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中国的扶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阶段, 围绕扶贫攻坚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贫困治理体系影响甚至重新形塑着各级政府和老百姓的行为方式。因此, 对反贫困政策的讨论不能脱离政策的实践过程, 需要从贫困治理角度对其进行重新思考。为此, 我们邀请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王晓毅和王春光二位研究员参与对谈。二位研究员多年从事农村研究, 在农村反贫困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 对当下农村扶贫实践中的很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与几位年轻学者共同就贫困治理理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当下扶贫制度的设计与现实的张力、贫困理论研究、反贫困政策实践过程中的各主体和乡村的主体性、未来扶贫工作的方向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
  • 乡村工业化与村庄共同体的变迁导言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本文介绍希望着眼于中西部地区的村庄共同体的整合,从乡村工业发展历程入手,讨论乡村工业与村庄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由乡村工业化带来的诸如村庄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村落文化的变化,来讨论村庄共同体的蜕变过程和机制;希望通过一个村落共同体在乡村工业兴衰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变迁来讲述村庄共同体日渐松散的原因,借以探析乡村社区再次整合与建设的可能性;试图对农村社会在工业化浪潮中的变迁类型做出些许补充,并对这一类型的变迁机制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
  • 工业规模化之前的道义共同体(1961~1977年)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本文研究西河村乡村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从老河村迁村、西河村建立开始的1961年,到分田承包改革之前的1977年。 这段时间的村庄所有制结构是集体经济,村庄公共品也由集体提供,村庄工业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事件包括迁村、 通电、械斗、立碑等,本章试图通过这些事件中人物的表现和事后解释,来分析这一阶段村庄中的社会关系、乡土伦理,以及共同体整合原则。
    关键词:
  • 泽被乡邻:工业化初期的能人治理与高度凝聚的村庄共同体(1978~1992年)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本文叙述从1978年开始,到村庄领导人聂范良彻底离开西河村的1992年结束。这一阶段的时间是西河村工业发展的早期和快速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主要事件是企业承包改革,企业承包改革带来了所有制的变化,村庄公共品提供也与前一时期有所不同。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私有化带来了村庄社会秩序和文化规制的变化,通过对企业承包改革和这一时期村庄公共品供给,以及村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变化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这一时期村庄共同体整合的原则。
    关键词:
  • 市场化与乡土情理的拉锯(1993~2009年)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本文叙述从西河村的1993年开始,到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村庄结束。这时,西河村的工业发展和村庄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河村的乡村工业继续平稳缓慢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彻底变为私有,村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阶段发生的主要事件包括承包费改革、修路、几次村庄选举等,通过对这些事件及其背后的人物行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一时期村庄社会秩序、村庄文化规制的变化。
    关键词:
  • 乡村工业的彻底衰落与村民的功利化(2010~2016年)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本文介绍受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阶段西河村的乡村工业急剧衰落,到了2015年,村里只剩下一家工厂还在开工。随着工厂的倒闭,部分工厂主和大部分工人离开村庄,到外面发展,村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而一个在外打拼多年、靠经营民间金融业务发家的年轻人回村竞选村主任成功,他以提供村庄公共品的方式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并通过政府的项目让村庄重新燃起自豪感。这标志着村民的理性选择代替了原来的乡土认同,村庄内的功利诉求增多,村庄共同体倾向功利化;但同时,在政府资源下派方式改变之后,国家与村庄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村庄共同体有再次整合的可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