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杨永娇
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公益慈善与社会组织。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并由国家公派至英国赫尔大学完成博士学业。自2010年开始关注和研究慈善问题至今,先后在SSCI、CSSCI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不定期担任公益慈善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外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完成了省部级纵向课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政部及地方政府等委托的多项课题的研究。

  • 因信而生: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问题研究
    杨永娇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慈善组织呈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1978年开始的体制层面的深度变革。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释放出蕴藏在中国社会中的巨大能量,凸显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唤起了国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为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更应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前瞻性地面对挑战和机遇,推动我国慈善事业更上一层楼。
  • 我国慈善组织的本质与公众信任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无论是从慈善组织的意涵还是社会功能而言,慈善组织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社会性和公民主体性。公共性是指慈善组织的公益属性,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慈善组织的价值追求;社会性是指慈善组织的存在源于社会需要,其行为目的是为社会服务,资源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公民主体性是指慈善组织的服务对象主要来源于弱势群体,服务提供者主体来源于具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志愿者,个人捐赠也是保障慈善组织续存的核心力量,公众信任构成了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通过夯实社会基础、维持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来保持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对于慈善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 中国慈善组织的生长环境与公众信任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研究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不能忽视其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因为信任不只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更是一种受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
  • 公众信任对于慈善组织而言为何重要?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在过去四十年里,我国慈善组织已经在多个方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获得了来自公共部门和商业部门的支持。之所以能取得这一成就,部分原因在于它们与基层民众保持亲近,乐于创新改革,以及能够深入到边缘群体中去。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实现了自我约束,并保持了较高的管理效率。总的来说,慈善组织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媒体和社会所批判的在公共服务中的低效和浪费。实际上,在这些针对公共部门展开的批评中,慈善组织常被列举为道德典范。虽然媒体对慈善部门存在一些批评之声,但慈善组织依然能够继续获得公共部门的支持,并且被商业部门视作合作伙伴,这点几乎没有疑问。然而,慈善组织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不应当仅仅作为公共部门的补充,其作用不应当仅仅在于填补国家机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缺陷,同时也不应沦为商业部门的工具。它们与这些部门的关系非常复杂,因为“‘真正的’慈善部门绝不仅仅是私人活动或公共活动的简单补充和扩展”。70221116如上文所述,由于受到国内生长环境的影响,我国慈善组织在活动开展、资源筹集、服务供给等方面正面临着巨大压力。社会对慈善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来自社会的捐赠,尤其是个人的捐赠数额却相对不大。这给慈善组织或整个第三部门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
  • 信任的意涵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信任是社会互动的基本要素。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转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涉及对他人的信任。信任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更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而一个社会越复杂,对于他人的依赖就会越大。因此,信任的缺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正如尤斯拉纳所说的那样,“信任是社会生活的鸡汤”。
    关键词:
  • 测量信任的社会调查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我国慈善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而正如前文所述,公众信任是慈善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好地了解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将有助于慈善组织获得公众信任,并能提高慈善组织动员慈善捐赠和志愿者参与的工作效率。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通过测量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及其内涵来加深其对慈善组织公众信任的理解。然而,仅获知慈善组织的总体公众信任水平不足以对公众信任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于慈善组织而言,明确公众信任的表现,以及公众为何信任(或不信任)它们,哪些因素对公众信任的解释力较强,对于识别提高信任水平的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发展一套有效可行的测量工具尤为必要。
    关键词:
  • 我国解构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慈善组织与商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对现代慈善事业而言,商业部门的捐赠已经或者有望成为慈善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商业组织也被大力鼓励参与慈善捐赠。
    关键词:
  • 信任是什么?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从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视角来看,关于信任的多种多样的观点表明信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个人的特征,也是制度的特征;它是社会的特征,也是情境的特征。即便如此,理解信任还是围绕着两大关键部分:意愿和期望。信任意味着风险,那么意愿是指接受易受损害性的意愿;信任也是一种主观感受,期望是指对对方的能力、正直、善意等方面的期望。长期以来,这两方面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做了大量研究,而组织学领域关于信任的研究综合了心理学研究的观点和社会学研究的观点,即综合了风险和期望,让信任的内涵更加饱满。信任的情境依赖性要求在研究“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时,必须考虑慈善组织自身的特点。而慈善组织自身最大的特点就是价值驱动。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价值认同在“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的解释中占据重要乃至核心地位。无论是文献回顾、本篇的质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论证了价值相似性或共享价值的重要性。简而言之,价值既是慈善组织的立身之本,也是慈善组织的腾飞之翼。因为从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慈善组织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公众支持,而公众给予支持的重要依据就是信任。
    关键词:
  • 测量信任:英国实践及本土启示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正如前文强调,测量公众信任是深入了解公众对慈善组织信任的必要前提。并且,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和深化社会组织“社会化”改革的背景下,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的评估尤其具有紧迫性。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社分开政策的日趋明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之后,我国的社会组织持续蓬勃发展。
    关键词:
  • 建立共识:个人社会参与的多元需求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我国的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社会参与有助于识别社区需求、促进民生项目的开展,往往被视为善政的要求。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大力动员社会参与,激励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参与。然而,我国的社会参与热情相对于一些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西方国家而言更低。
    关键词:
  • 共融:慈善组织的社区嵌入式发展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本文选取慈善超市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慈善超市本身具有的一些特征,使其非常有研究价值。首先,慈善超市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因此它的组织形态是多样化的,有的慈善超市以社会企业的组织形态存在,有的慈善超市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形态存在,表现为多种发展模式。其次,慈善超市的本质是超市,虽然具有公益性,但与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的项目式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不同,它可以提供非常生活化的服务。如果能很好地发挥慈善超市的作用,这一组织能很容易走进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探讨慈善超市的社区嵌入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