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人口疏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作者:
尹德挺 陈志光 营立成 史毅 张锋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50页
报告字数:
35678字
所属图书: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研究以历史的视角和多源数据的视角,分析北京人口调控的关键特点、重要举措、效果、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实现北京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第一,从人口调控机构设置、人口调控政策举措、人口调控参与主体和人口规划目标四个方面,考察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市为有效控制人口总量采取的一系列相关举措。第二,利用美国经济分析局和北京市统计局的区域行业数据,对纽约都市区和北京市的人口和产业结构分布进行比较,试图发现大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和经济之间的联动关系,寻找产业空间转移的发展规律,为北京市及其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和建议。第三,研究了人口疏解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第四,探讨了化解人口疏解风险的帮扶保障政策体系。首都人口疏解工作既要讲求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也要强调现实性、社会性与协调性,对与疏解相关的各类社会成员,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给予必要的帮扶支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更是保障首都秩序与公共安全、确保疏解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基础。第五,提出首都人口疏解的政策建议。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制定首都圈相关规划和配套法律,深化分税制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创新,加快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提高中小城市的人口吸纳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省级层面来看,要运用市场手段引导人口外迁,抑制特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积极探索多主体综合调控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控人口规模,突出证件管理在人口管理中的调控功能,提升地方政府人口转移动力,促进市域内的人口合理分布,优化京津冀人口格局。

关键词:

北京市人口疏解认识误区

作者简介:

尹德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青年北京学者计划”、北京市重点人才计划,首批“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名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学报编辑部主任,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秘书长,博士后合作导师。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10余篇咨询报告获中央及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所授课程入选中组部干部教育“全国好课程”。

陈志光: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讲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发展、政策科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北京市等课题20余项。出版《政策社会学》等专著4部,在《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学文摘》《新视野》《人口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营立成:社会学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社会理论等。

史毅:博士,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迁移流动、社会调查方法、人口社会学、人口健康等。

张锋:张锋,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不同历史时期北京人口疏解工作及效果
  • (一)调控机构的历史变化:从“1”到“3+1”
  • (二)调控举措的历史变化:从“以行政为主”到“多措并举”
  • (三)调控主体的历史变化:从“政府独大”走向“多元共治”
  • (四)规划目标的历史变化:规划周期中段之前大多已突破
国际视野下大都市人口与产业发展中的“舍”与“得”
  • (一)推与拉: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推动中心城人口疏解
  • (二)疏解与提升:在产业转移中关注北京市公共服务改善
  • (三)舍与得:在空间布局中关注产业分布的稳定性
  • (四)城市群与都市圈:双重定位下首都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人口疏解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
  • (一)人口疏解旨在“降规模”?
  • (二)依赖纯行政手段的惯性思维还会奏效?
  • (三)“疏解”与“服务”是一对矛盾?
  • (四)人口疏解能够一蹴而就?
  • (五)人口调控的着眼点是个人?
  • (六)人口疏解依然“单兵作战”?
化解人口疏解风险的帮扶保障政策体系研究
  • (一)构建“疏助结合”的治理机制,对非首都功能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扶上马、送一程”
  • (二)从社会安全稳定大局出发,对疏解中的沉淀人群要安其居、分其群、定其心
  • (三)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功能替代,帮助处于成长期的首都功能发展需求人员应对疏解中的现实困难
首都人口疏解的政策建议
  • (一)国家层面
  • (二)省际及首都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