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东松
机构:北京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

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责任教授、“北京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新世纪百人工程培养人选”,2009年被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第一批,理论界别)。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主要科研成果:《北京社会建设60年》(主要撰稿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跨世纪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教程》、《新世纪科技新知词典》等著作多部,其中《跨世纪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曾被选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用书。发表“科技进步与北京社会阶层结构转型”、“马克思生态思想基本特征及其指导意义”、“生态政策的六十年发展轨迹”、“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两个‘中心’的超越”、“我国科普评估体系探析”、“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的有效选择方法与机制研究”等论文多篇。

  • 北京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李东松 冯虹 主编 ; 李晓婷 鞠春彦 曹飞廉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的四类社会组织,本书重点分析北京市这四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是深化北京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在登记制度、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 立足新起点,推动北京社会组织的改革、规范、发展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为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推动社会创新,北京市在社会组织的体制改革和培育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政府购买服务体制机制、登记制度改革以及新型社会组织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具有行业性、专业性的社团发展突出,民办非企业在教育、科研领域贡献大,社区社会组织功能初显,国际非政府组织云集。但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内部治理能力不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与规范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当前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法制,转变理念,加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建设与改革创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