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冯虹
机构:北京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

男,重庆市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前纪委书记,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劳动科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曾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 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唐军 岳金柱 执行主编 ; 冯虹 宋贵伦 主编 ;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4~2015年度成果,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总报告、社会结构篇、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篇、地方社会建设篇、调查报告篇。报告主要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和资料,结合课题组的调研与观察,全面分析了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并对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2014年北京市在社会建设各方面又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新的进步: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污染天气减少,城市环境改善;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公共服务,推进教育发展均衡化,改善医疗和养老服务,加大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加速,首都非核心功能开始疏解。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的成效已经显现。当然,北京市社会建设还面临许多挑战,社会阶层结构和人口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大气污染治理难度较大,资源紧张的约束难以改变,公共服务的发展还跟不上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2015年,北京需要进一步认识首都“城市病”的根源,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完善北京的功能定位,解决首都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法治社会,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北京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李东松 冯虹 主编 ; 李晓婷 鞠春彦 曹飞廉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的四类社会组织,本书重点分析北京市这四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是深化北京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在登记制度、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 中国超大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
    冯虹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针对超大城市农民工问题,本研究利用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调查2013年数据,选取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15509个农民工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工作生活状况。同时也对该数据中的其他城市农民工群体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超大城市农民工的职业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本研究发现超大城市农民工在收入方面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20%最高收入组的收入是20%最低收入组的4倍。在收入方面既有月薪数万元的高收入者,也有月薪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低收入群体。北上广深农民工经济上的分化还表现在消费方面呈现显著的群体差异。所有这些表明,北上广深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呈现显著的差异。在此背景下,超大城市农民工政策需要做出怎样的回应?这是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2016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岳金柱 唐军 执行主编 ; 冯虹 宋贵伦 主编 ;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5~2016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总报告、社会结构篇、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篇、地方社会建设篇和调查报告篇。本报告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和资料,结合课题组成员的调研和观察,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也分析了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社会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十二五”时期,北京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首都社会建设模式,在社会结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口增长趋于缓和、分布趋于分散,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得到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公共交通建设的步伐加快。当然,北京市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建设的投入还需要大幅增加等。“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社会建设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深刻认识首都“城市病”的根源和首都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第二,加大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第三,调整基层社会管理幅度,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第四,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建设主体;第五,加强社会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待遇。
  • 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岳金柱 唐军 执行主编 ; 冯虹 宋贵伦 主编 ; 宋国恺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3~2014年度成果。本报告主要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权威数据和材料,结合蓝皮书课题组的调研,全面总结了2013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2013年北京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北京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既定规划,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新的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居民收入水平再创新高,消费价格指数基本稳定;社会建设改革不断推进,首都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实现;住房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差异化住房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打击违法、违章行为取得丰硕成果;环境治理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当然,2013年北京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首都人口规模问题、大气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着力点主要涉及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和人群全覆盖进程,从社会领域入手加强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 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冯虹 宋贵伦 主编 ; 唐志华 唐军 执行主编 ;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6~2017年度的研究成果,分为七个部分,包括总报告、特稿、社会结构篇、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篇、地方社会建设篇和调查报告篇。报告充分利用了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和资料,结合课题组成员调研和观察,分析了2016年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对北京未来的社会建设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2016年是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北京副中心建设的重要一年。北京社会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首都特色的社会建设模式进一步成形,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副中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宜居城市、改善人民福祉做出了新的贡献。人口增长趋缓、外来人口减少,城乡差距缩小,就业结构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力度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加速,共享交通蓬勃发展。北京的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挑战,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优化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还需要大幅增加。北京的社会建设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第一,完善社会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二,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培育,完善社会治理机制;第三,发展高端产业,调整社会结构。
  • 超大城市农民工职业地位获得状况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当前农民工的职业地位获得状况如何? 又会有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地位获得? 尤其是对于北京、 上海、 广 州和深圳这样农民工密集的超大城市, 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地位获得又表现出怎样的特征? 对此问题的探讨, 不仅能够对传统社会分层理论的当下解释有所回应, 更能够有助于理解当前中国超大城市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因此, 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使用 “ 国家卫计委流 动 人 口 动 态 监 测 数 据”(2013 年) , 对此问题做尝试性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
  • 超大城市农民工就业状况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顶着户籍制度藩篱大量拥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了2.73亿,大规模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动机是通过非农就业获取较高收入以改善生活。北上广深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城市,由于就业机会多,收入较之其他地区高,而成为农民工最主要流入的区域。那么,北上广深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如何,本文拟通过国家卫计委“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
  • 超大城市农民工收入状况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本文将以北京、 上海、 广州和深圳 ( 以下简称为北上广深) 这四个中国超大城市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 之所以选择超 大城市农民工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我们注意到, 中国超大城市外来人口的主体, 并非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群体, 而是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的农民工, 这占到了超大城市外来人口的一半以上。 大量农民工流向超大城市获得可观的收入回报, 当然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此, 分析他们的收入及与流动的关联, 对揭示和引导劳动力流动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 超大城市农民工消费状况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虽然很多学者把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但其实农民工并不是一个同质性群体,他们内部是分层的,不同户籍、不同收入水平、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度等导致其在城市有不同的机会和生存状况,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有较大差异。本文拟利用卫计委的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分析比较超大城市农民工的消费状况。
    关键词:
  • 超大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本书针对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 利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3年所做的 “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 的相关数据,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参保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超大城市相对其他各级城市在农民工就业的规范性和劳动监管等方面要相对完善。因此, 考察超大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参保状况与影响因素, 对分析全国 2.6亿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参保状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对完善农民工的城市化、 推动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 超大城市农民工居住状况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推动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过短短30多年的发展,中国就出现了6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进入世界人口前10位的超大都市行列。在这些超大城市中,外来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北京、上海和广州外来人口比例接近常住地人口的40%,深圳外来人口比例接近常住人口的70%,其中全国各地拥入的农民工占了绝大部分。随着超大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住房市场化程度加深,中国超大城市的房价也在快速攀升。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被称为一线城市,无论经济发展、居民收入还是房价都占据中国各大城市的前列。这四大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的平均房价都超过了3万元/平方米,广州的房价接近2万元/平方米。北京的四环以内已经找不到售价4万元/平方米以下的住房,10万元/平方米的房子也不罕见。尽管三、四线城市已经出现房价下跌的局面,而北上广深的住房价格依然坚挺,居民住房的压力极大,无论是购房还是租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在这几个寸土寸金的超大城市里,外来农民工群体住房状况是怎么样的?这四个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农民工住房有什么差别?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民工的居住方式?他们有多少人购买了自己的房子?他们能否有希望住上体面的住房?
    关键词:
  • 超大城市农民工教育状况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 社会保障和福利、受教育机会和质量以及就业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融合和趋同的过 程。因此,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背景下, 北上广深超大城市产业升级过程, 对农民工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因此, 严格执行九年义务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限, 对提高农民工, 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城市融入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
  • 超大城市农民工健康状况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健康对于农民工来说具有比平常人更加重要的意义, 拥有健康就意味着劳动力的保持。 有研究表明, 健康状况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外出打工收入, 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民工的年均外出打工收入仅达到健康状况较好农民工的63% 。健康对农民工的劳动力供给、 个人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患病后及时就医, 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是保障健康的重要方式。 农民工由于个人健康意识、 经济条件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 在患病后是否就医、 就医机构选择以及医疗费用报销等方 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
  • 超大城市农民工婚姻家庭状况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本文主要探讨了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农民工家庭中的婚姻情况以及结婚年龄, 并分析了教育、 工作对婚姻情况的影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