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苏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专家,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主持“构成要件解释方法论研究”“环境司法中的刑事行政交叉问题研究”“金融创新视野下的刑法分则适用问题研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量刑根据与责任主义》专著1部,在《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
    张苏 殷星辰 马晓燕 南方 李会彬 副主编 ; 袁振龙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联合北京市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年度系列报告。●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和基层社会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8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入新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社会治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北京既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又是我国超大型城市的重要代表,首都北京的社会治理工作是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是观察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样本。●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联合所内外知名专家,聚焦北京社会治理领域,从社会组织治理、人口问题治理、网络社会治理、违法犯罪治理、社会矛盾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维度,对北京社会治理领域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是北京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保护——以北京市为例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频繁发生的公民信息泄露事件至少可以说明原有法律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迫在眉睫。北京地区发生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呈现出多利用网络手段,电信领域员工成为犯罪多发人群,业务单位疏于管理,违法成本低、查处难度大等四个主要特征。北京市检察院、市高级法院应出台有关法律适用的指导意见,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预防利用网络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
  • 论互联网金融的刑事风险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业态极易引发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国家宏观政策已从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过渡到监管与鼓励并重。常见的刑事风险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构成非法经营罪的情形。防范时需要注意把握政策界限,不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以及非法经营罪的刑事高压线。
    关键词:
  • 北京市网络虚假信息的刑事规制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北京近五年网络虚假信息案件数位列全国第三,网络虚假信息传播已亟须刑法规制,应加强网络虚假信息传播刑法边界的理论研究,纠正实践中习以为常却是错误的做法。坚持罪行法定与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修正后的刑法来界定“虚假信息”范围,针对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4种情形之外的信息,即使内容虚假,也不得认定为刑法上的虚假信息。将网络诽谤作为自诉案件会导致对该类行为处罚不力、规制失效。实践中办案常常达不到此类案件的证据标准,导致部分行为逃脱刑事处罚。
    关键词:
  • 北京虚拟社会法律保护与法律规制研究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北京市有关虚拟社会法律保护与法律规制的法规数量少、层级低、系统性差,表现为基本法律规范过于原则,处罚漏洞较多;多头管理突出,过于照顾部门利益,许多规范性文件难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影响了对虚拟社会的规制与保护水平。对此,应坚持规范管理与保护促进并重的原则、依法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大虚拟财产权益的法律保护,完善虚拟社会管理的制度规范,完善虚拟社会的信息准入和退出规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