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会彬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主持“传统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关系反思及其重新界定研究”“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转化关系探究”“北京市应急物资与保障能力建设研究”“北京市应急队伍调查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课题,出版《敲诈勒索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专著1部,合著、参编著作7部,在《法商研究》《政治与法律》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
    张苏 殷星辰 马晓燕 李会彬 南方 副主编 ; 袁振龙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联合北京市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年度系列报告。●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和基层社会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8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入新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社会治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北京既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又是我国超大型城市的重要代表,首都北京的社会治理工作是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是观察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样本。●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联合所内外知名专家,聚焦北京社会治理领域,从社会组织治理、人口问题治理、网络社会治理、违法犯罪治理、社会矛盾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维度,对北京社会治理领域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是北京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
    殷星辰 杨慧 张修齐 李会彬 副主编 ; 袁振龙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北京社会治理工作的年度系列报告,由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的专家结合北京社会治理最新情况和数据联合撰写。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城市安全治理篇和基层社会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梳理和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谋篇之年,更是北京社会治理工作经受重大考验的一年。在党建引领下,市、区、街道和社区各级党委积极发挥统领作用,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提升了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精细化、法治化和长效化水平,深入探索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北京模式。一是积极推进党建引领的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了防控的“四方责任”,其间共有9.9万名市区干部、4.2万名街乡干部、43.3万名在职党员下沉防控一线,堵死基层疫情防控漏洞。二是社会治理体系法制化和系统化程度大幅提升。相继出台《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尤其是《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将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以法规形式固化。三是通过抓好两件“关键小事”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通过生活垃圾的管理,促进了市民文明习惯的“软着陆”。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任务超额完成,通过健全的体制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四是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了以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联合党委为四梁八柱、以社会组织党支部为基层基础的党建工作体系,形成了社会组织党建的“北京方案”,市、区、街道三级社会组织支持平台提升了社会组织服务的针对性、合规性和专业性。五是提升了平安北京建设的法制化水平。2020年9月颁布《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应急法治保障体系建设,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制度支撑。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防范了重大安全风险,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显著下降。六是坚决严打网络犯罪活动,发现并消除各类网络安全隐患漏洞,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北京按照“净网2020”专项行动工作部署,深挖一批违法犯罪链条、铲除一批网络黑灰产平台、发现行业监管漏洞。北京开发“全民反诈”App,提升了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能力。依托“网上北京市公安局”,持续推进备案预约平台在全市范围内上线运行。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北京社会治理还存在党建引领有待深化、社会组织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社会动员能力有待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待加强、城市安全体系有待完善、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亟须提升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报告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动员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 北京市计算机类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对策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计算机类犯罪的实证分析发现,北京市计算机类犯罪的主体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较小,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并且犯罪分子没有明显的户籍特征。北京市计算机类犯罪的犯罪结果发生地主要集中于海淀和朝阳两个区,所犯罪行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为主,并且对其判处的刑罚适用缓刑率低。北京市计算机类犯罪的特征为犯罪行为实施地没有明显地域特征、智能手机设备开始成为计算机类犯罪的新对象、犯罪主体高智商特征明显、犯罪隐蔽性较强。为有效治理北京市计算机类犯罪,应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加强对计算机类犯罪的防范能力,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宣传教育。
  • 2020年北京市普通诈骗犯罪的现状、特点与应对策略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通过对北京市2020年发布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487份普通诈骗罪判决书的分析发现,北京普通诈骗犯罪的主体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以男性为主、失业或半失业人员的占比达到75%以上、非北京户籍人口占绝大多数。同时,北京市诈骗犯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单独犯罪占了绝大多数,犯罪的组织性特征不明显,诈骗犯罪活动的随机性较强,破案容易但预防较难。对此,应加大对普通诈骗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力度,采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处罚策略,并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有效应对北京市普通诈骗犯罪的高发态势。
  • 2021年北京市故意杀人罪治理对策分析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通过对北京市近期发布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北京法院信息网关于故意杀人罪的刑事判决书的分析发现,北京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主体呈现老年化、以男性为主、北京户籍人口占比高的特点。同时,北京市故意杀人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因婚姻、家庭、感情纠纷引起的杀人案件占绝大多数,多为激情杀人,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人占到一定比例的特点。对此,应充分发挥基层居民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的作用,加大向重点人群的法治宣传和教育力度,并建立社区精神病人重点观护制度以有效减少北京故意杀人案件的发生。
  • 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出版时间: 2024年05月
    北京市作为首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城市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主要包括:一是建章立制,理顺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建强队伍,形成多元参与体系;三是智慧矫正,实现精准帮扶;四是区域合作,实现京津冀社区矫正工作协同发展。但是,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也在矫正理念、队伍建设和社会力量参与度三个方面存在问题。对此,未来可考虑更新矫正理念,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适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