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袁振龙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三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理论宣讲专家。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社会治安、城市安全、物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已经出版《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社区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农民问题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管理与合作治理》《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构建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5部,编撰《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先后在《光明日报》和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7篇,在其他学术期刊等发表各类论文、研究报告100余篇,多篇文章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编,执笔撰写的26篇研究报告先后获得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4~2015)
    姚兵 袁振龙 马晓燕 副主编 ; 殷星辰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年度系列报告,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综治研究所联合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首都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社会矛盾治理篇、基层社会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4年北京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高度强调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同时,党和政府的领导人第一次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提出了首都治理的问题,对未来北京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市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把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作为北京市破解人口难题、寻求有效人口治理方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治安方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效初显,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违法犯罪数量降至2004年以来最低,比近十年峰值下降四成。在网络治理方面,通过专项行动治理常态化、部门联动治理法治化、行业自律治理协作化、社会自护治理机制化,互联网络秩序显著好转。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政策法规研究和创制取得一批成果,全市社会组织规模数量持续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工作体系正常运转,社会矛盾总体得到控制等。总体来说,北京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不可否认,北京社会治理工作仍需要从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格局等方面加大创新改革的力度和深度,社会期待的不断提升与社会公众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需要更具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方案去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调整基层治理的权力格局,如此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为施政理念,加速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尽快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
    张苏 殷星辰 马晓燕 李会彬 南方 副主编 ; 袁振龙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联合北京市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年度系列报告。●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和基层社会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8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入新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社会治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北京既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又是我国超大型城市的重要代表,首都北京的社会治理工作是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是观察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样本。●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联合所内外知名专家,聚焦北京社会治理领域,从社会组织治理、人口问题治理、网络社会治理、违法犯罪治理、社会矛盾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维度,对北京社会治理领域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是北京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3~2014)
    姚兵 袁振龙 马晓燕 副主编 ; 殷星辰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年度系列报告。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综治研究所联合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首都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总报告、人口管理篇、基层治理篇、治安管理篇、网络管理篇、组织管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北京社会治理各领域的进展情况、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入分析,并对2014年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2013年是北京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北京市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社会治理精细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路稳步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开始启动,“四个实有”的理念开始在朝阳、海淀等区县得到实践;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特殊群体帮扶关爱工作稳步推进,社会关爱程度不断提升;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不断调整,北京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工作体系正常运转,社会矛盾总体得到控制;虚拟社会治理不断深入,互联网络秩序显著好转,等等。北京社会治理工作尽管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不可否认,北京社会治理工作依然面临人口规模持续增大带来的巨大压力,承受着社会持续分化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的诸多困难,环境持续恶化、社会期待不断提升给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北京社会治理精细化和现代化治理水平,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部署,持续不断地改进北京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推动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北京社会安全有序、充满活力。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
    殷星辰 杨慧 张修齐 李会彬 副主编 ; 袁振龙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北京社会治理工作的年度系列报告,由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的专家结合北京社会治理最新情况和数据联合撰写。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城市安全治理篇和基层社会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梳理和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谋篇之年,更是北京社会治理工作经受重大考验的一年。在党建引领下,市、区、街道和社区各级党委积极发挥统领作用,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提升了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精细化、法治化和长效化水平,深入探索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北京模式。一是积极推进党建引领的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了防控的“四方责任”,其间共有9.9万名市区干部、4.2万名街乡干部、43.3万名在职党员下沉防控一线,堵死基层疫情防控漏洞。二是社会治理体系法制化和系统化程度大幅提升。相继出台《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尤其是《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将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以法规形式固化。三是通过抓好两件“关键小事”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通过生活垃圾的管理,促进了市民文明习惯的“软着陆”。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任务超额完成,通过健全的体制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四是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了以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联合党委为四梁八柱、以社会组织党支部为基层基础的党建工作体系,形成了社会组织党建的“北京方案”,市、区、街道三级社会组织支持平台提升了社会组织服务的针对性、合规性和专业性。五是提升了平安北京建设的法制化水平。2020年9月颁布《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应急法治保障体系建设,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制度支撑。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防范了重大安全风险,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显著下降。六是坚决严打网络犯罪活动,发现并消除各类网络安全隐患漏洞,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北京按照“净网2020”专项行动工作部署,深挖一批违法犯罪链条、铲除一批网络黑灰产平台、发现行业监管漏洞。北京开发“全民反诈”App,提升了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能力。依托“网上北京市公安局”,持续推进备案预约平台在全市范围内上线运行。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北京社会治理还存在党建引领有待深化、社会组织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社会动员能力有待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待加强、城市安全体系有待完善、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亟须提升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报告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动员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2022)
    殷星辰 马晓燕 南方 副主编 ; 袁振龙 主编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北京社会治理工作的年度系列报告,由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的专家结合北京社会治理最新进展和数据联合撰写。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城市安全治理篇和基层社会治理篇。报告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梳理和阐述,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一年来,全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积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七有”目标和市民需求“五性”特点,深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大限度地提升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幸福城市。不断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平安北京建设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在全市各区全面展开,城市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稳步推进。一是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推进。全市各区、各层级积极调动辖区资源,充分发挥党员“双报到”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为民服务“党建同心圆”,在不同程度上探索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二是民生需求驱动的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模式步入法治化发展轨道。通过以居民为主体的问题发现与反馈机制,近年来北京市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问题。2021年9月,《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北京市“接诉即办”社会治理模式创新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阶段。三是以大数据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日趋主动化、精准化。2021年以来,北京市建立“每月一题”机制,聚焦市民诉求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每月集中针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应对,集中治理。2021年11月,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指导意见》,继续深入推进“接诉即办”治理模式提高主动性和精准性,通过拓宽渠道发现问题,对季节性问题、周期性问题、风险应对问题、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等可前瞻的高频问题,通过数据分析、综合研判落实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四是超大型社区基层治理模式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北京市在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中,依托“接诉即办”,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统领的基层精细化管理体系,推动治理资源、力量向社区延伸,全面启动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协商联动,解决基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五是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2021年5月10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2021年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5月25日,印发《关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2021年6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对老旧小区、危旧楼房、老旧厂房、老旧楼宇、核心区平房等提出具体的改造意见。六是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开始起步。2021年8月3日,北京市发布并实施《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城市数字智能化转型正式启动。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引领工程能够加速建成超大城市数字化治理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七是市域社会治理试点有序推进。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4种区域类型,北京市将16个区进行分类,结合各区的区位特点和地域特色分别进行市域社会治理的试点创新,积极破解“大城市病”,努力把重大风险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市域范围内。当前,北京市社会治理还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超大型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城市病”现象较为突出,基层公共空间不足,社会治理的社会化程度有待提升,安全风险突出,城市风险治理挑战多,网络社会治理面临较大压力等。面对上述问题,一是要推进社会治理专业化提升工程。二是要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三是要以城市更新和小微改造,营造社区参与的公共空间。四是要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后疫情时期城市风险治理能力。五是要依法治网,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网络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