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朱志伟
机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个人简介:

1989年生,华东理工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现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第二届青年理事、苏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从事基层治理、公益慈善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1项市厅级重大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在《公共行政评论》《江汉论坛》《社会主义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网等转载;翻译英文专著《现代城市里的好邻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

  •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
    朱志伟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本书主要围绕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展开研究,试图回答社区基金会如何动员资源这一问题。本书选取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基金会进行个案研究,认为作为法人行动者的社区基金会的资源动员是一种价值与资源的理性交换,资源动员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的基本过程,有着社会信任与价值共识、互惠协作与偏利共生、求同存异与张力弥合、网络重塑与制度生产的实践形态。本书认为,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需要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的系统性与资源结构的持续性的关系,把握资源动员过程中的合法性、信任度、品牌化与关系网,要推动社区基金会从单一性依赖到多元性自主发展,需要针对社区基金会发展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制定差异化的行动策略。
  • 2021年社区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与困境突破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社区社会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手段,并且已经融入基层社区服务过程。社区社会企业发展主要有内生型社区社会企业发展模式与嵌入型社区社会企业发展模式,其中内生型社区社会企业发展模式又可以分为社区主导型社区社会企业、社会组织主导型社区社会企业两大类,成都市武侯区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值得各地学习推广。但是,社区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制度层面、资金层面、人才层面、生态层面的发展困境。未来需要从规范法律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多主体合作及促进服务网络的形成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
  •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导论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开展社区建设的思路和政策以来,我国的社区建设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在此背景下,社区基金会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的新兴主体应运而生。然而,实践中的社区基金会发展并不平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带着此疑问,笔者在上海范围内开展了全面调研,最终决定将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作为研究选题。
    关键词:
  •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文献综述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本文为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中相关概念的文献综述,涉及社区基金会研究现状、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研究现状,以及对上述研究情况的评述等。
    关键词:
  •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在实践化进程中无论是从政府组织来看还是从企业组织入手进行分析,甚至是对慈善组织而言,资源都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元素,有着较为明确的主体地位。在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过程的研究中需要对社区基金会资源类型做出进一步明确,这是理解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重要条件。该内容的明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关键词:
  • 社会信任与价值共识: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起点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在宏观社会结构中,行动者之间的交往多是间接性的,需要某种机制搭建起联结行动者与行动者的关系结构。作为法人行动者的社区基金会从动员资源到获得资源,这是一个行动过程的执行逻辑,社区基金会为了获取实践场域中的资源,必须在自身与其他行动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且形成价值共识,这是社区基金会吸引资源主体与其进行资源对接的内在动力,是一个行动者从另一个行动者处获取资源的基础,正是此种价值引导着集体行动者、个体行动者发生互动。在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实践场域中此种信任关系的建立首先体现在与政府部门的交往过程中,社区基金会在资源动员活动中需要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遵守相关制度规范,确保其他的行动者与自身进行交往不会带来风险、增加交往成本,甚至此种合法性交往还会使其他行动者受益。其次,社区基金会与行动者之间需要信任关系来联结,特别是对具有很强区域特征的社区基金会而言,如何获取其他行动者信任,使之愿意为社区基金会提供资源支持,共同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此外,基于共同价值的公益共识的营造也是吸引其他行动者与社区基金会开展公益行动、实现公益资源持续性发展的无形条件,可以充当社会联系与凝聚的媒介。因此,本文研究了社区基金会何以有效吸引其他主体为其提供发展资源入手,旨在回答社区基金会凭借什么可以获得其他不同资源主体的支持,使这些主体放弃资源的使用权或者所有权的问题。
    关键词:
  • 互惠协作与偏利共生: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空间的争夺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结构化场域中,以社区基金会为代表的慈善组织以其公益属性所赋予的利他主义、非营利性获取不同主体拥有的资源以维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因慈善组织与资源主体在资源结构中的位置不同,慈善组织本身的公益价值也存在差异,在获取慈善资源的过程中慈善组织会对有限的资源空间展开争夺,产生各种竞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慈善组织都在向捐赠主体显示自身可以提供的公益价值,以此给对方留下印象,从而获取更多的慈善资源。调研发现,社区基金会在与其他慈善组织展开竞争时也存在同样的执行逻辑,采取了吸纳体制资源与链接社会资源、创造协商一致的环境来获取资源的方法,但是竞争不平衡的互动关系随之产生,社区基金会与其他主体间也存在着偏利共生的依赖性,这可以说既是一种资源竞争的形式,也是组织竞争的结果。
    关键词:
  • 求同存异与张力弥合: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主体冲突与应对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有限的慈善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慈善组织数量导致在很长时期内会出现慈善资源的争夺现象,在争夺过程中因权力的分化、主体地位不同以及行为价值观的差异会产生主体间冲突与分离,如何处理与应对直接关系到慈善资源获得的程度与可能性。作为新生主体的社区基金会在与其他慈善主体进行资源竞争过程中,一方面因其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实践标准差异较大,容易出现认同性危机;另一方面也遇到了人情、面子动员力的日渐式微,利益关系的分化与不对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做出具体的分析与应对,开展主体关系维护的实践探索。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社区基金会与其他慈善组织在展开资源竞争的同时因组织策略、行动逻辑、主体利益与关系不同也会产生的冲突,其中存在着冲突与分离的现象,为此社区基金会如何采取相应的组织策略予以平衡与自救,以实现慈善资源的持续性供应。
    关键词:
  • 网络重塑与制度生产: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总体实效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在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经历了冲突与分离和对主体间张力的弥合之后,滋生的分化增强了对整合的需要,这些整合纽带是组织群体凝聚与公益价值维护的基础,被组织活动过程所塑造的共同利益以及将群体、组织成员团结在一起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所强化,并与组织社会支持网络和制度生产紧密相连。实践中,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总体实效是资源动员在经历了吸引、竞争与分化后的产物,通过一系列组织行动社区基金会的网络空间得到了再扩展,互联网与公益发生相互融合,制度生产使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走向持续化与规范化,具有影响环境、创造环境,为组织发展创造条件的行为轨迹,综合表现在基层治理格局的形态推进与变革中。
    关键词:
  • 迈向新范式: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机制建构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社区基金会的资源动员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在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引发的冲突与对其的应对之后产生了较好的整合效应,不仅实现了公益网络的链接、制度的生产,而且在变革基层治理格局、带动社区自治与社区共治主体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动员过程的系统性考察,为我们再次思考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机制该如何建构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参考。研究发现,社区基金会的资源动员过程首先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需要有组织环境的保障,为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的存在提供可能,这也是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机制建构的宏观环境。同时,公益资源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主体对自身拥有的资源使用权的一种转让或者放弃,此主体成为资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使资源动员机制成为可能的行动者。而合法性、信任度、符号、品牌等因素则是社区基金会动员资源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到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机制的建构。资源动员机制的总体性建构既是一个系统、结构、要素融为一体的过程,也是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层层递进、相互联结。
    关键词:
  •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结论与讨论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本文为《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一书的结论与讨论,得出以下四个结论。第一,环境与结构是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基础性要件;第二,对行政力量的遵从、吸纳与转化事是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共性策略;第三,从单一性依赖到多元性自主,资源动员需要因类、因时的差异化推进;第四,理性化是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过程的价值选择。并进行了一下三个讨论,包括社区基金会在链接政府资源时何以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何以处理好商业化运作与公益性服务的关系;非正式制度在结构交换论中的媒介价值何以体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