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曾天德
机构: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个人简介:

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任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三级教授,兼任第九届福建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政府特约督学,福建省教育评估专家。主要从事青少年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社会科学战线》《心理与行为研究》等刊物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导论》等4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课题,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主要成员)。

  •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研究
    曾天德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教育融入问题是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个案访谈以及实验干预等研究方法,客观分析了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特点、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教育融入问题等,揭示了促进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社会适应与教育融入的主要机制,从理论上提出和阐释了解决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问题的现实路径。这一成果将为政府、学校和家庭有效解决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问题提供指导,进而更好地发挥教育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提升城镇化的内涵和质量。本书是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基于生态心理学视野的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批准号:BHA140090)总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形成的。其中,有关城区流动儿童与家庭成长的教育成果是2020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教育扶贫视域下特殊群体儿童‘PEER’家庭成长教育实践与研究”(获奖编号:2020J007)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
  •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研究绪论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本研究基于生态心理学视角,运用系统思维、实证研究方法,从城区流动儿童的个体心理健康出发,探讨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的状况、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内部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研究文献综述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本文是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研究文献综述。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问题应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把握前进方向,为他们提供制度保障;在保障流动儿童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在学校层面,提升管理水平,为他们的教育融入质量保驾护航;在人文关怀层面,家校合力共同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以达到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促进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城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教育融入水平与其内在心理品质和能力,如心理社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有密切关系,相关研究表明,这三种心理品质和能力对城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教育融入有着正向预测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城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教育融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的重点将围绕心理社会能力、社会适应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三种能力进行文献梳理,界定操作性定义,并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分别对三种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建构,通过初始问卷编制、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程序,编制相应的量表,并进行相关实证测量,为城区流动儿童心理测量及教育研究提供工具补充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
  •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及相关因素研究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社会适应是指在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改变自身的认知系统与行为模式,以达到与环境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家利兰认为,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心理适应,它包含个体对新的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适应与认同。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更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人口结构和数量也发生变化,大批农村儿童随同他们的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学习,改变了原有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由此出现了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特殊群体,即“城区流动儿童”。大量的城区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为:一是城区流动儿童是随父母举家从农村或乡镇迁移流入本地城市,属于在本区域内流动,他们所处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前后变化不大,但他们与城区常住儿童在风俗习惯、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城区流动儿童的身份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前后发生较大改变;三是转学会造成学习衔接的困难和人际适应的障碍,让城区流动儿童产生心理弱势的感觉;四是城区流动儿童面临自身认知与观念系统的调整和协调的过程,并主动构建起与城市生活学习相适应的有效心理行为模式。从上述四个特征看,城区流动儿童依然还要面对举家流动所带来的身份转换、学习资源的整合和新的同伴(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他们具有主动性和开放性的心态,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社会能力,否则就容易产生城市(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城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了解和掌握城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他们社会适应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索促进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方法和路径,对于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城区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生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开阔了各界学者的理论视野,突破了以往研究过于关注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局限,侧重从个体内部心理结构体系来探析积极心理品质,比如心理社会能力、自控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和促进儿童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城区流动儿童是在同一个区(县)行政区域内流动的特殊群体,其城区生活学习环境,与乡村或乡镇基本相近,尤其是气候特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更多的是受到他们自身内部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其中心理社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促进城区流动儿童增强内省能力和外部生态系统整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个体的自我发展及适应社会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城区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促进儿童社会适应与教育融入的有效途径。为此,本研究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就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两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其特点及相关因素,以期为丰富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为促进解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干预实验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大量的学龄儿童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区生活学习,面对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人际关系的重建、学业压力变大等问题,容易产生自卑、自闭、敏感、畏惧、胆怯、抑郁及学业焦虑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对他们当下生活和学习、健康成长以及适应与融入新环境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他们健全人格发展和未来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往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外部系统去探究,揭示外部系统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这对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从城区流动儿童的乡村生活背景来看,他们所形成的学习适应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更大影响。为此,本研究从城区流动儿童内在心理层面探析心理健康及其与学习适应性和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揭示自我控制对学习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心理课程训练的干预方式来探索其提高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路径,以期为学校开展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 城区流动儿童学业成就及干预实验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城区流动儿童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人群,他们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他们的学习适应、学业成就以及受教育程度和质量都会极大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走向和不同社会阶层分流。尽管国家从宏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城乡文化差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家庭经济较差等原因,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问题比较突出,如心理健康水平低、问题行为发生率高、学习成绩差、失学和辍学率高等,可以说城区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整体上远不如城区常住儿童。总体而言,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和教育质量仍任重而道远。因此,全面提高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质量,促进未来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成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城区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评判指标,城区流动儿童的学业衔接、学校适应以及学业成就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影响城区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因素有很多,按照生态学理论的观点,个体的发展会受到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同伴在内的多个生态子系统的共同影响(Bronfenbrenner & Morris,1998)。城区流动儿童的发展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深受家庭、学校、同伴的影响,同时,他们的内部认知行为系统也面临“转型升级”或重组的挑战,对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城区流动儿童来说,其内外风险因素会更多,生态风险的累积会对青少年学业能力和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本研究对城区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探析,了解他们学业成就的基本特点,并对影响学业成就的学习投入因素进行实验干预,探究学习投入对提升学业成就的影响,为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提供依据。
    关键词:
  • 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与对策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城区流动儿童是教育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关乎民生,亦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长期以来为各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所关注。随着我国“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简称“两为主”)的原则政策的实施,城区流动儿童的入学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其教育融入问题依旧突出。若不能切实有效帮助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必将影响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入,而这最终将制约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理论层面,城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应当包含两方面:一是能否与城市居民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即进入当地学校就读,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解决;二是能否较快较好地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入学后能否与当地学校的老师、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能否积极投入学习、主动参与相关校园活动以及能否较好适应校园文化等方面。就目前状况而言,城区流动儿童暂未较好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他们在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也还存在一定障碍。总体而言,多数城区流动儿童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还存在学校适应上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