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与对策

作者:
曾天德
出版日期:
2023年9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字数:
22652字
所属图书: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城区流动儿童是教育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关乎民生,亦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长期以来为各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所关注。随着我国“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简称“两为主”)的原则政策的实施,城区流动儿童的入学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其教育融入问题依旧突出。若不能切实有效帮助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必将影响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入,而这最终将制约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在理论层面,城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应当包含两方面:一是能否与城市居民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即进入当地学校就读,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解决;二是能否较快较好地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入学后能否与当地学校的老师、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能否积极投入学习、主动参与相关校园活动以及能否较好适应校园文化等方面。就目前状况而言,城区流动儿童暂未较好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他们在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也还存在一定障碍。总体而言,多数城区流动儿童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还存在学校适应上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教育资源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

作者简介:

曾天德: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任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三级教授,兼任第九届福建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政府特约督学,福建省教育评估专家。主要从事青少年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社会科学战线》《心理与行为研究》等刊物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导论》等4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课题,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主要成员)。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 师生关系存在隔阂
  • 同学关系不够融洽
  • 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 校园文化融入较难
第二节 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的原因分析
  • 地方政府实施义务教育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 城区流动儿童家庭收入及文化程度等总体偏低
  • 城区流动儿童自身经历及个体因素等影响融入
  • 社区户籍管理水平及文化价值认同感不高
第三节 促进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对策建议
  • 国外流动儿童教育管理的经验启示
  • 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 加强教育机制建设,提升教育服务成效
  • 保障农民工家庭权益,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营造和谐包容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