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
曾天德
出版日期:
2023年9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4445字
所属图书: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会适应是指在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改变自身的认知系统与行为模式,以达到与环境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家利兰认为,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心理适应,它包含个体对新的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适应与认同。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更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人口结构和数量也发生变化,大批农村儿童随同他们的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学习,改变了原有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由此出现了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特殊群体,即“城区流动儿童”。大量的城区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为:一是城区流动儿童是随父母举家从农村或乡镇迁移流入本地城市,属于在本区域内流动,他们所处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前后变化不大,但他们与城区常住儿童在风俗习惯、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城区流动儿童的身份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前后发生较大改变;三是转学会造成学习衔接的困难和人际适应的障碍,让城区流动儿童产生心理弱势的感觉;四是城区流动儿童面临自身认知与观念系统的调整和协调的过程,并主动构建起与城市生活学习相适应的有效心理行为模式。从上述四个特征看,城区流动儿童依然还要面对举家流动所带来的身份转换、学习资源的整合和新的同伴(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他们具有主动性和开放性的心态,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社会能力,否则就容易产生城市(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城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了解和掌握城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他们社会适应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索促进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方法和路径,对于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适应城区流动儿童积极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

曾天德: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任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三级教授,兼任第九届福建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政府特约督学,福建省教育评估专家。主要从事青少年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社会科学战线》《心理与行为研究》等刊物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导论》等4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课题,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主要成员)。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基本特征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特征分析
  • 小结
第二节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因素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相关因素分析
  • 小结
第三节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提升对策
  • 营造包容性校园文化,完善儿童的补偿教育
  • 秉承积极教育理念,培育儿童积极心理品质
  • 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展现城区流动儿童精神面貌
  • 多方协同,共同促进城区流动儿童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