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补偿效应研究之前,矛盾性或抵消性的认识早已为人们所掌握,其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描述,如“可恶的赢家”、“能力超凡的贼人”及“善良的失败者”、“可爱的傻瓜”(Casciaro & Lobo,2005;Wojciszke,1994),也常见于诸多影视与文学作品中,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及狄更斯的《远大理想》等。而在学界,有关群际认知补偿性表现亦可以在群体态度(Katz,Wackenhut,& Hass,1986)、性别信念(Glick & Fiske,1996)及年龄主义认知领域(Cuddy et al.,2005)中找到相关叙述。例如,Stogdill (1948;1974)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可以是“高体贴、低定规”的,也可以是“低体贴、高定规”的,其类似于后来专制或独裁性领导关系与民主或参与式风格领导关系表述。前者强调以牺牲热情为代价以凸显领导者的能力,后者强调领导者的热情但可能以牺牲能力为代价(Chemers,1997)。但确切对补偿效应的社会与心理功能进行探索却始于人们对性别补偿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Eagly & Mladinic,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