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特质是否存在补偿效应现象还存在疑问。一方面,来自生态学理论的观点认为,面孔表情不仅单纯表现为情绪(如愉快、愤怒或恐惧),还暗含着个体的支配能力或顺从行为,两者间存在密切关联,不同情绪可以用积极-消极及支配-顺从两个维度来表现(Friedman,1979;McArthur & Baron,1983)。其中,愉快既被视为一种接近和友善的表达,又流露出个体果断、自信的能力。因而,会传递类似与高热情与高能力的面孔印象(Zebrowitz,1990)。Knutson (1996)情绪表情与特质印象之间联系的证据也显示,愉快表情会表现出高支配性和高的归属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愉快表情的泛化结果会产生类似于“晕轮效应”的单纯的刻板印象。与之类似的是,来自情绪泛化的理论观点认为,具有与实际情绪线索相似面孔特征的个体将会被视为具有情绪表情所暗含的行为特质(Zebrowitz & Collins,1997)。相关研究显示,即使一个不带表情(中性情绪)的面孔看起来与愉快表情很相似,该个体也会被视为具有很高的支配性和归属感,并且愉快情绪与接近表情相一致(Montepare & Dobish,2003)。上述研究表明,面孔表情尤其是愉快表情并没有展示出高热情低能力的补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