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群际面孔补偿效应的RCIC研究

作者:
刘志军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
报告页数:
49页
报告字数:
42910字
所属图书:
群际认知的刻板印象:面孔补偿效应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面孔特质是否存在补偿效应现象还存在疑问。一方面,来自生态学理论的观点认为,面孔表情不仅单纯表现为情绪(如愉快、愤怒或恐惧),还暗含着个体的支配能力或顺从行为,两者间存在密切关联,不同情绪可以用积极-消极及支配-顺从两个维度来表现(Friedman,1979;McArthur & Baron,1983)。其中,愉快既被视为一种接近和友善的表达,又流露出个体果断、自信的能力。因而,会传递类似与高热情与高能力的面孔印象(Zebrowitz,1990)。Knutson (1996)情绪表情与特质印象之间联系的证据也显示,愉快表情会表现出高支配性和高的归属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愉快表情的泛化结果会产生类似于“晕轮效应”的单纯的刻板印象。与之类似的是,来自情绪泛化的理论观点认为,具有与实际情绪线索相似面孔特征的个体将会被视为具有情绪表情所暗含的行为特质(Zebrowitz & Collins,1997)。相关研究显示,即使一个不带表情(中性情绪)的面孔看起来与愉快表情很相似,该个体也会被视为具有很高的支配性和归属感,并且愉快情绪与接近表情相一致(Montepare & Dobish,2003)。上述研究表明,面孔表情尤其是愉快表情并没有展示出高热情低能力的补偿效应。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刘志军:吉林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面孔特质推断、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评估、困境儿童心理评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参与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在《Evolutionary psychology》《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ity》《心理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学术著作2部。

文章目录
面孔特质结构的“大二”模型
  • 5.1.1 面孔特质归因模型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整合
  • 5.1.2 面孔补偿效应的反向相关图像分类研究
实验1:操纵面孔热情维度的补偿效应研究
  • 5.2.1 实验1预实验
  • 5.2.2 实验1 正式实验
实验2:操纵面孔能力维度的补偿效应研究
  • 5.3.1 实验2预实验
  • 5.3.2 实验2正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