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群际面孔补偿效应的RCIC研究

作者:
刘志军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
报告页数:
49页
报告字数:
42910字
所属图书:
群际认知的刻板印象:面孔补偿效应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面孔因其传达了有效的人际互动和非言语交流的有价值信息,而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使其在认知功能的不同领域中均具有特殊的地位。基于面孔推断社会特质的能力被视为社会功能和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面孔相比于其他事物会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人们不仅能很自然地瞬间区分出面孔与物体,还会常常基于面孔外貌而形成第一印象(Zebrowitz,2004),并进而推断个体的人格特质(Antonakis & Dalgas,2009;Ballew & Todorov,2007;Todorov et al.,2005;van’t Wout & Sanfey,2008),甚至在政治选举(Todorov et al.,2005)以及司法裁决中发挥作用(Eberhardt,Davies,Purdie-Vaughns,& Johnson,2006)。可以说,面孔已对社会判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Todorov,Mende-Siedlecki,& Dotsch,2013;Zebrowitz & Montepare,2008)。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刘志军:吉林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面孔特质推断、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评估、困境儿童心理评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参与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在《Evolutionary psychology》《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ity》《心理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学术著作2部。

文章目录
面孔特质结构的“大二”模型
  • 5.1.1 面孔特质归因模型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整合
  • 5.1.2 面孔补偿效应的反向相关图像分类研究
实验1:操纵面孔热情维度的补偿效应研究
  • 5.2.1 实验1预实验
  • 5.2.2 实验1 正式实验
实验2:操纵面孔能力维度的补偿效应研究
  • 5.3.1 实验2预实验
  • 5.3.2 实验2正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