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反向相关图像分类技术

作者:
刘志军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22207字
所属图书:
群际认知的刻板印象:面孔补偿效应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作为外部世界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一直是认知心理学较为关注的议题,但在揭示社会现象心理规律的社会心理学中却鲜有涉猎,主要原因在于此前受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局限,人们难以将社会活动的内容准确地“刻画”出来。心理表征的词源,最早可追溯到拉丁词“repraesentare”和“represaesentatio”,其含义是外部事物(present)在心理活动中的再现(re-present),其中“前缀re-”即有“重复、重新”之意。在哲学或心理学中,视心灵为表征的主体,其通过感知、意象等把它之外的客体以命题、公式、图像等方式呈现于心中并以文字、符号形式表达出来,进而形成知识(魏屹东,2012)。作为一种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形式,心理表征反映了客观事物,其本身也是客观事物,因而它亦属于心理活动研究需积极关注的对象。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刘志军:吉林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面孔特质推断、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评估、困境儿童心理评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参与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在《Evolutionary psychology》《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ity》《心理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学术著作2部。

文章目录
RCIC的起源与数理基础
  • 4.1.1 RCIC的起源
  • 4.1.2 RCIC的数理基础
RCIC研究范式的发展脉络
  • 4.2.1 纯粹随机噪声研究范式
  • 4.2.2 正弦随机噪声研究范式
  • 4.2.3 RCIC研究范式的相对成熟时期
RCIC的技术优势
  • 4.3.1 排除先验假设的方法优势
  • 4.3.2 两图像迫选的实验范式优势
  • 4.3.3 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优势
  • 4.3.4 生态效度优势
RCIC的应用领域
  • 4.4.1 特质评估研究
  • 4.4.2 群际关系研究
  • 4.4.3 偏见研究
  • 4.4.4 心理治疗研究
RCIC的技术局限与应用展望
  • 4.5.1 技术局限
  • 4.5.2 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