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21年北京市故意杀人罪治理对策分析

作者:
李会彬
出版日期:
2022年8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0000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通过对北京市近期发布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北京法院信息网关于故意杀人罪的刑事判决书的分析发现,北京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主体呈现老年化、以男性为主、北京户籍人口占比高的特点。同时,北京市故意杀人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因婚姻、家庭、感情纠纷引起的杀人案件占绝大多数,多为激情杀人,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人占到一定比例的特点。对此,应充分发挥基层居民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的作用,加大向重点人群的法治宣传和教育力度,并建立社区精神病人重点观护制度以有效减少北京故意杀人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

北京犯罪特征犯罪治理故意杀人罪

作者简介:

李会彬: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主持“传统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关系反思及其重新界定研究”“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转化关系探究”“北京市应急物资与保障能力建设研究”“北京市应急队伍调查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课题,出版《敲诈勒索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专著1部,合著、参编著作7部,在《法商研究》《政治与法律》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文章目录
北京市故意杀人罪的特征分析
  • (一)犯罪主体状况
  • (二)犯罪行为特征
北京市故意杀人犯罪发生的原因分析
  • (一)因婚姻、家庭、感情纠纷导致的杀人犯罪现象突出
  • (二)情绪失控是导致绝大多数杀人案件的最直接原因
  • (三)因精神疾病引起或者推动的杀人案件占到一定比例
  • (四)少女未婚产子杀婴案件需要引起重视
北京市故意杀人犯罪的治理对策
  • (一)充分发挥基层居民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 (二)向重点人群加大法治宣传和教育力度
  • (三)建立社区精神病人重点观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