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基于交通视角的超特大城市合理规模及结构研究

作者:
课题组 陆化普
出版日期:
2023年2月
报告页数:
60页
报告字数:
41616字
所属图书:
大城大道:中国超特大城市发展规模及结构战略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紧扣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这个关键,从交通角度分析论证中心城区和都市圈的合理规模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大城市病”的对策体系、评价指标和政策建议。围绕“城市合理规模结构研究”这一核心,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综述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通勤时间是超特大城市合理规模的控制因素。鉴于当前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表述和内涵上的差异,本文提出了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定义与内涵,这是本文全面展开的基本前提。有了定义,课题组设计了基于大数据的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与都市圈范围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路径规划数据,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超特大城市的出行效率。如何预测超特大城市未来的交通效率?这是我们研究超特大城市合理规模结构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由于未来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预测难度,经过反复建模实验、论证,课题组最后决定通过优秀案例城市与我国当前城市交通效率的差异比较来判断未来城市交通的效率水平。为突出研究主题,课题组选取了与研究目的相契合的10个超特大城市,量化分析了现状通勤效率,然后和东京现状的效率做了对比分析,东京当前的交通效率明显高于我国城市。研究认为,交通结构的调整以及交通技术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超特大城市合理规模的优化。因此,设置了“交通效率提高系数”,以量化分析未来的城市交通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综述分析中心城区和都市圈可接受的通勤时间上限,论证通勤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关键要素;基于国内外大量研究和“以人民为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经综合分析取60分钟(1小时)作为一日生活圈都市圈通勤时间的上限,取40分钟作为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单程可接受的通勤时间上限。第二,提出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都市圈定义和量化分析识别方法。第三,基于交通视角给出中心城区和都市圈的合理规模分析论证结果。第四,提出超特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建议。第五,提出都市圈交通拥堵对策体系。第六,提出基于交通视角的中心城区及都市圈评价指标。
关键词:

城市交通城市建设超特大城市

作者简介:

课题组:课题组组长 陆化普,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成员 柏卓彤,清华大学 交通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益,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博士后;吴洲豪,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博士后;刘若阳,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张永波,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陆化普:陆化普,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

文章目录
·摘要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二)研究任务及其解读
  •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通勤时间是超特大城市合理规模的控制因素
  • (一)通勤时间的可接受程度
  • (二)城市居民幸福感与通勤时间的关系
中心城区与都市圈的合理规模研究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计算方法
  • (三)计算结果
  • (四)中心城区及都市圈合理规模
  • (五)研究结果及结论
基于TOD模式的超特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 (一)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解读
  • (二)都市圈范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思路与框架方案
  • (三)中心城区范围以轨道交通等枢纽站点为核心构建城市组团
  • (四)以5-10-15分钟生活圈为核心构建基层社区
超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对策(以北京为例)
  • (一)北京交通拥堵症结分析
  • (二)破解北京交通拥堵的思路框架
  • (三)破解北京交通拥堵(提高效率)的对策建议
都市圈交通评价指标选择与计算方法
  • (一)评价指标设置意义
  • (二)评价指标构成及计算方法
主要成果与研究结论
  • (一)关于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和都市圈合理规模问题
  • (二)关于我国超特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问题
  • (三)破解超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对策
  • (四)关于都市圈合理规模结构评价指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