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国际视野下的超特大城市发展模式与思路研究

作者:
课题组 吴志强
出版日期:
2023年2月
报告页数:
55页
报告字数:
39499字
所属图书:
大城大道:中国超特大城市发展规模及结构战略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城市病”问题与城市化及超特大城市发展进程相伴生,回顾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程,其均在城市化率50%左右的阶段,由于经济增长和城市集聚的不均衡,产生了不同的城市问题。与此同时,国际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也表明,超特大城市将在未来承载全球更多的人口,成为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由此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依靠智力创新的“智力城市化”道路和依靠资源环境、廉价劳动力的“体力城市化”道路。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中心区难以承载过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全球化使得城市间的联系不再受传统的地理空间限制,区域化成为全球重要城市及地区的发展趋势。技术发展使得大量要素能够在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背景下流动,同样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当城市规模较大时,分散和多中心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支持城市规模持续增长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兼具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均衡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际案例的实证研究发现,大都市区的规模越大、多中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多中心可以解决单中心蔓延的城市问题,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空间组织形式。通过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脱离了传统的单中心结构,能够以多中心的形式发展,也产生了职能明确的专业化城市发展路径。为了有效限制特大城市的无序扩张,一些国家采用城市绿带的方式限制城市发展的空间边界。伦敦战略规划将“保护绿环”作为三项城市特质要素保护策略之一。同时,将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发展和活力紧密结合,以生态带动城市发展。随着数字世界的不断发展,超特大城市将进入长久的智化过程,城市成为智能的生命体。未来空间规划自身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成为389大城大道:中国超特大城市发展规模及结构战略研究必然。城市可以对复杂信息进行智能响应,辅助资源配置,为决策提供理性化支撑。在传统的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增加对社会要素(如情感、人群等)的感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因,是使城市社会生活的各层面发生深刻变化的动力基础。通过对治理“大城市病”与调控城市规模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不难发现,区域化、生态化、多中心化、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我们提出四点政策建议:①推进超特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群落联动;②导入生态文明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③提升超特大城市现代治理能力;④建立超特大城市大数据库CBDB。
关键词:

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超特大城市

作者简介:

课题组:课题组组长 吴志强,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成员 刘朝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教授级工程师; 袁媛,中山大学教授;华晨,浙江大学教授;邓雪湲,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沈尧,同济大学副教授;李欣,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超,同济大学助理教授;李翔,浙江工业大学助理教授; 杨婷,同济大学副研究员;廖歆,同济大学财务助理;何睿,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徐浩文,同济大学博士研 究生;徐小东,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修宁,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邓弘,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俊,上 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工程师;赵刚,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工程师。

吴志强:城乡规划学家、工程创新教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召集人,上海市政府参事。

文章目录
·摘要
全球城市发展及分布规律
  • (一)城市化是人类追求文明的必然过程
  • (二)全球城市规模演变的主要模式
  • (三)城市规模分布的全球规律特征
  • (四)全球超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
国际超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
  • (一)“城市病”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
  • (二)对城市问题的认识也与城市发展进程相关联
超大规模城市发展的模式与思路
  • (一)城市发展模式
  • (二)城市发展思路
超大城市规模治理的国际经验
  • (一)各国城市发展模式总结
  • (二)巴黎城市规模治理经验
  • (三)柏林城市规模治理经验
  • (四)东京城市规模治理经验
  • (五)伦敦城市规模治理经验
  • (六)纽约城市规模治理经验
对我国超特大城市规模与结构治理的启示
  • (一)国际经验对我国超特大城市治理的启示
  • (二)抓住智力城镇化与体力城镇化转型关键期
  • (三)超特大城市空间未来发展重要趋势
  • (四)我国超特大城市发展模式关键要点
政策建议
  • (一)推进超特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良性联动
  • (二)生态文明导入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
  • (三)提升超特大城市现代治理能力
  • (四)建立超特大城市大数据库CB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