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正机制绪论

作者:
赵红勋
出版日期:
2023年3月
报告页数:
34页
报告字数:
32732字
所属图书:
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正机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受众对社交媒介的依赖,在通过浏览、关注、沉浸以及分享来满足信息和互动需求的同时,引发了过度依赖/上瘾问题,如互联网中心化、频繁使用社交媒介、切断社交媒介感到焦虑不安等。作为信息化/媒介化社会的一种现象,社交媒介依赖已嵌入青年群体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由此观之,经由移动化和互联性技术而建构的社交媒介形态已深刻地嵌入青年群体的生活图示,并在“浸润化”和“渗透性”的观照下将青年群体推向了社交媒介依赖的境地。从“使用与满足”和“生态关系”的理论体系来看,社交媒介依赖表现为青年群体带着特定的动机和目的进行社交媒介实践,并将这种需求与感知社会联系在一起。然而,青年群体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以及他们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加剧了社交媒介依赖的程度,甚至导致“上瘾”,不断地挤压青年群体对工作、学习以及休闲的时空感知,异化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实践的互动意义,蚕食青年群体的精神价值体系,从而导致价值迷失、思想断裂以及信仰危机,消解青年群体的主体性意义。青年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身心健康不仅关系着个体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进步,更关乎国家的命运。由此,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正机制,既是社交技术语境下青年社会发展迫在眉睫的现实命题,又是媒介实践理论创新的时代之问。基于此,本文立足当代社交媒介发展的社会化语境,全景式勾勒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表征、产生后果、生成动因以及矫正机制,从而深化对青年群体社交媒介实践的系统性和全面化认识。
关键词:

青年群体传播学社交媒介

作者简介:

赵红勋: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媒介文化、青年文化、新闻生产;迄今为止,在《中国青年研究》《中国编辑》《新闻界》《编辑之友》《电视研究》《中国电视》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的媒介化交往研究》等著作3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10余项,获第14届中国电视金鹰艺术节优秀评论论文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0余次。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文献述评
  • (一)媒介依赖研究
  • (二)青年的社交媒介实践研究
  • (三)研究现状简评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社交媒介依赖:关键概念的阐释
·叙述逻辑:本书的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