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赵红勋
机构: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个人简介: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媒介文化、青年文化、新闻生产;迄今为止,在《中国青年研究》《中国编辑》《新闻界》《编辑之友》《电视研究》《中国电视》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的媒介化交往研究》等著作3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10余项,获第14届中国电视金鹰艺术节优秀评论论文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0余次。

  • 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正机制
    赵红勋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本书立足当代社会语境,旨在深刻揭示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症候和主要问题,全景式勾勒青年“工作媒介化”“学习媒介化”“健身媒介化”“游戏媒介化”“娱乐媒介化”的社交媒介依赖表征,并对其在身体理性、精神价值、文化生态等方面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反思与批判,从而挖掘社交媒介依赖背后蕴含的技术可供性、主体意识弱化、社会生态形塑等生成动因,建构社交媒介依赖矫正机制,以期为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提供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
  • 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正机制绪论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受众对社交媒介的依赖,在通过浏览、关注、沉浸以及分享来满足信息和互动需求的同时,引发了过度依赖/上瘾问题,如互联网中心化、频繁使用社交媒介、切断社交媒介感到焦虑不安等。作为信息化/媒介化社会的一种现象,社交媒介依赖已嵌入青年群体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由此观之,经由移动化和互联性技术而建构的社交媒介形态已深刻地嵌入青年群体的生活图示,并在“浸润化”和“渗透性”的观照下将青年群体推向了社交媒介依赖的境地。从“使用与满足”和“生态关系”的理论体系来看,社交媒介依赖表现为青年群体带着特定的动机和目的进行社交媒介实践,并将这种需求与感知社会联系在一起。然而,青年群体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以及他们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加剧了社交媒介依赖的程度,甚至导致“上瘾”,不断地挤压青年群体对工作、学习以及休闲的时空感知,异化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实践的互动意义,蚕食青年群体的精神价值体系,从而导致价值迷失、思想断裂以及信仰危机,消解青年群体的主体性意义。青年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身心健康不仅关系着个体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进步,更关乎国家的命运。由此,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正机制,既是社交技术语境下青年社会发展迫在眉睫的现实命题,又是媒介实践理论创新的时代之问。基于此,本文立足当代社交媒介发展的社会化语境,全景式勾勒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表征、产生后果、生成动因以及矫正机制,从而深化对青年群体社交媒介实践的系统性和全面化认识。
  • 青年群体工作实践的社交媒介依赖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在媒介化深入实践的当代社会,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青年群体社会实践的广度和向度,社交媒介作为青年群体社会活动的主要路径,成为考察其工作实践的参照点,诠释着青年群体工作实践社交媒介依赖的实践习惯、思维方式、关系建构与情感导向如何在社交媒介依赖中以一种习焉不察的方式建构自身的逻辑秩序,从而构建了青年群体工作实践社交媒介依赖的表征形式与内在机制。首先,青年群体的实践习惯在其工作实践中的“基础设施”地位透过社交媒介得以彰显。二是工作内容的社交媒介依赖,在青年群体对社交媒介的依赖习惯下,工作内容与媒介形态融合,社交媒介在一定意义上不再仅仅是一种实践工具,同时成为青年群体工作实践的构成内容。其次,青年群体工作思维的社交媒介依赖是其工作实践的行动逻辑。再次,青年群体工作实践的权力关系在其社交媒介依赖中得以重塑,传统“办公室秩序”下的权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一种基于社交媒介的空间秩序与权力表达方式得以建构。最后,青年群体社交媒介依赖的表征源于一种情感的偏向。
  • 青年群体学习实践的社交媒介依赖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媒介的使用必然伴随身体和精神的媒介化。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延伸了人体,同时也在某方面截除人体。”在媒介化生存时代,青年群体与社交媒介产生强烈的“关系嵌合”,社交媒介延伸青年群体的日常学习实践,越来越成为青年群体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青年群体又陷入对社交媒介的高度精神依赖,其与社交媒介的关系走向颠倒,社交媒介制造了大量“单向度的人”。青年群体沉浸在社交媒介造就的虚拟幻境中,导致自由时间不断被占用和窃取、人际关系的疏离、情感的冷漠化以及精神思维的模式化。这些都是青年群体对社交媒介高度依赖所产生的异化表现。但我们需要清楚,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博弈中,大众理应追寻人的本质属性及自由的生存模式,而不被技术、环境所约束,让技术及媒介为人类所用、为大众服务,让人和大众的自由及幸福变成最终目的。人,并不是工具里的人;而社交媒介,需要变成人的工具及幸福生活的工具。
  • 青年群体娱乐实践的社交媒介依赖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在青年群体的娱乐实践与社交媒介嵌合的过程中,社交媒介为青年群体的娱乐实践提供了全新的交互方式,但也使多数青年依赖并沉浸于仿真世界的娱乐交往过程,逃避着现实问题与价值选择,对社会及青年群体造成了信仰风险问题。因此,化解青年群体娱乐实践的社交媒介依赖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及青年个体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在发展中做到反思,在反思中做到正向前进。青年群体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解构自身与社交媒介之间的依赖关系,依托社交媒介技术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
  • 青年群体游戏实践的社交媒介依赖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面对青年群体的游戏实践社交媒介依赖,需要多方面的把控,我们应该在青年群体游戏实践社交媒介依赖中寻找平衡,实现青年群体与游戏之间的良性对话。首先,从平台方角度出发,建立、升级防沉迷机制,限定游戏时长以及精准监控青年群体,有助于从根本上避免青年群体游戏实践社交媒介依赖;其次,面对青年群体游戏实践社交媒介依赖,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社交环境的提供,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优秀社交习惯的培育与引导同样关键;最后,从青年群体自身角度出发,应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改变社交行为构建方式,提高面对面的沟通能力,实现主体意识的觉醒,青年群体的自我把控是实现其与游戏良性对话的根本。
  • 青年群体健身实践的社交媒介依赖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在媒介化渗透实践的当代社会,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改变着青年群体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社交媒介作为青年群体社会实践的主要路径,成为研究其健身运动的参照物。青年群体对社交媒介的使用和依赖改变着健身这一社会实践的存在形态,习惯、仪式和情感的嵌入诠释着青年群体健身实践社交媒介依赖的逻辑归因,比较、异化和约束成为社交媒介依赖产生的重要因素。
  • 青年群体社交媒介依赖的生成动因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从报纸到广播,再从广播到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总是偷偷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我们的工作、消费以及学习相互联系,迸发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其产生依赖。电子媒介在肆意侵占青年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同时,让青年群体变得“没有电子媒介就不能存活”。但是,“赛博格”的“魅力”绝不仅是让青年群体沦为电子媒介的奴隶,而是让“手机控”“微博控”“游戏控”等“症状”侵入青年群体的身体中,让电子媒介成为身体和精神的延伸,使青年群体安逸地躺在温床之中,继而模糊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CNNIC于2022年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群体在年龄结构上不仅呈现青年化的态势,而且社交功能占据着网民群体媒介使用动因的“半壁江山”。该报告预测,未来的中国网民群体中,青年群体的比重不仅会居高不下,而且以社交功能为主的媒介使用仍会占据青年群体的主要时间。就此,本文将探讨如下问题:青年群体产生社交媒介依赖的原因是什么?社交媒介技术在青年群体社交媒介依赖中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对于青年群体社交媒介依赖有什么助推作用?
  • 青年群体社交媒介依赖的矫正机制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群体是时代重任的接棒者、民族画卷的绘制者,社交媒介的出现给予其践行中国梦的伟大契机。然而,社交媒介打造的拟态环境虽然满足了青年群体日常所需的存在感与成就感,但也致使他们形成了物质和心理的双重依赖,与国家对青年群体的期待背道而驰。基于此,本文将针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问题,从国家、青年、媒介、社会以及家庭等五个方面提出矫正机制,以期为青年群体社交媒介依赖提出可供参照的矫正策略。
  • 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正机制结语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社交媒介依赖已成为影响青年群体健康发展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而是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矫正,力求在国家的价值规训、青年群体的行思改善、媒体的素养提升、社会的全景敞视、家庭的示范教育等5个方面进行策略重构,借由“五位一体”的社交媒介依赖矫正机制的积极实践,改变青年群体被社交媒介所规训与控制的现状,使其早日走出“依赖陷阱”,从而在绿色的生态环境中正确合理地使用社交媒介。我们不仅对社交媒介的良性运转寄予期待,而且希望青年群体能以蓬勃朝气的姿态勇敢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