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青年群体社交媒介依赖的生成动因

作者:
赵红勋
出版日期:
2023年3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20978字
所属图书:
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正机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报纸到广播,再从广播到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总是偷偷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我们的工作、消费以及学习相互联系,迸发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其产生依赖。电子媒介在肆意侵占青年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同时,让青年群体变得“没有电子媒介就不能存活”。但是,“赛博格”的“魅力”绝不仅是让青年群体沦为电子媒介的奴隶,而是让“手机控”“微博控”“游戏控”等“症状”侵入青年群体的身体中,让电子媒介成为身体和精神的延伸,使青年群体安逸地躺在温床之中,继而模糊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CNNIC于2022年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群体在年龄结构上不仅呈现青年化的态势,而且社交功能占据着网民群体媒介使用动因的“半壁江山”。该报告预测,未来的中国网民群体中,青年群体的比重不仅会居高不下,而且以社交功能为主的媒介使用仍会占据青年群体的主要时间。就此,本文将探讨如下问题:青年群体产生社交媒介依赖的原因是什么?社交媒介技术在青年群体社交媒介依赖中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对于青年群体社交媒介依赖有什么助推作用?
关键词:

青年群体传播学社交媒介

作者简介:

赵红勋: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媒介文化、青年文化、新闻生产;迄今为止,在《中国青年研究》《中国编辑》《新闻界》《编辑之友》《电视研究》《中国电视》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的媒介化交往研究》等著作3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10余项,获第14届中国电视金鹰艺术节优秀评论论文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0余次。

文章目录
从数字儿童到数字青年
  • (一)行为的“媒介化”
  • (二)青年群体的认知因素
·从“控制技术”到“技术控制”
·社会环境:社交依赖的“培养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