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道德形式的转型(1):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

作者:
出版日期:
2023年6月
报告页数:
23页
报告字数:
19769字
所属图书:
道德的转型:道德社会学的探索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上一章的叙述分析可以看出,带来道德事实诸层面上道德情感变化的社会结构及相应的运行方式的变迁,其根本在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从封闭、静态、同质、成员之间密集互动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开放、流动、异质、成员之间彼此疏离的陌生人大社会的转变,或者说,从传统乡村所代表的以初级关系为主的小共同体社会向现代城市所代表的以次级关系为主的现代大社会的转变。帕克:《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第31~32页。与外界的隔绝、社会的静止凝固、物质及精神生活的一致、在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内部成员之间高度的相互依赖和密集而直接的互动交往,还有由此形成的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的特殊私人关系,也即马克思所说的个体只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的社会状态,是一种在内容上不仅仅对一般的道德价值而且对社会成员的各种具体行为做出严格规定,很少给个体成员留下灵活机动的余地,在形式上容许,甚至强调因人而异的特殊主义的,常常以非正式、无意识的状态存在的道德,是获得社会成员之认受、尊重的基础,也是道德舆论生效的基础,同样,成员之间关系的熟悉性、接近性、具体性(初级社会关系),也是诸如同情、怜悯等情感容易被现实地激发出来的基础。而当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演变为现代开放化、流动化、异质化、个体化、一体化(全球化)的陌生人大社会,这种传统的道德形态也就失去了现实社会基础,因而必须相应地转型。从本章开始,我们将用三章的篇幅,来讨论随着社会的转型,道德从形式到内容所需要的转型。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道德相对主义站得住脚吗?
第二节 “差序格局”还能继续吗?
  • 1.“差序格局”的双重意涵和传统道德的中西之别
  • 2.在陌生人社会中,作为道德规范的“差序格局”还能维持吗?
·第三节 迈向普遍主义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