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睡眠困扰与多种慢性疾病及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并呈现显著的群体差异。针对睡眠困扰,现有的多层次干预策略,包括行为、环境、心理、生理及药物等方法,为促进睡眠健康提供了有效路径和个性化选择。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居民睡眠健康促进与睡眠困扰干预现状,探讨不同干预策略对睡眠状况的改善效果及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65.91%的被调查者有睡眠困扰,超过半数被调查者表示采取过干预策略;(2)行为干预、环境调整和使用助眠产品是选择较多的干预策略,且不同家庭月收入群体在策略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月收入为6000元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倾向于行为干预,家庭月收入为1万~1.5万元的被调查者偏好心理干预,家庭月收入为3万~10万元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生理干预;(3)睡眠困扰干预策略改善睡眠状况的效果有限但具有积极作用;(4)睡眠困扰干预策略能够提高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睡眠困扰干预策略的长期效应及其对特定群体产生的影响,以实现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目标。
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睡眠质量睡眠困扰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
张衍: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李延泽: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