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21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作者:
王俊秀 张衍
出版日期:
2022年3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字数:
23914字
所属图书: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研究的睡眠指数包括主体指标和客体指标两部分;前者包括睡眠质量、睡眠信念和行为,后者包括睡眠环境,即与睡眠相关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居住环境。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21年11月进行的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调查样本量为6037。研究发现,2021年民众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为71.51分,睡眠环境指标得分为68.54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为54.73分。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超过8个小时的被调查者比例仅为7.97%。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研究还发现,睡眠指数及其三个一级指标能显著正向预测样本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显著预测社会心态的一些指标,如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流动感知和地位焦虑。

关键词:

心理健康睡眠质量睡眠指数睡眠环境睡眠信念和行为

作者简介: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Springer,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张衍: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文章目录
·睡眠与社会发展
·作为生活质量指标的睡眠
睡眠指数的指标体系
  • (一)睡眠指数
  • (二)指标体系
  • (三)数据来源
  • (四)睡眠指数生成过程
睡眠指数结果
  • (一)睡眠指数总体情况
  • (二)睡眠指数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序
  • (三)睡眠指数地区排序
  • (四)睡眠指数城市分级排序
睡眠调查结果分析
  • (一)睡眠质量
  • (二)睡眠信念和不良睡眠行为
  • (三)睡眠环境
睡眠指数与心理健康、社会心态
  • (一)睡眠指数与心理健康
  • (二)睡眠指数与社会心态
·结论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