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产权型保障房居民获得感及投诉行为研究

作者:
李蹊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3406字
所属图书:
2024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产权型保障房是我国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创新性尝试。北京市作为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的国家试点,承担着探索新型政策经验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基于2024年问卷调查搜集的一手数据,以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居民的主观获得感与客观投诉行为来衡量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第一,共有产权政策有助于购房者获得感整体水平的提升,但行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居民对治理资源充足性的感知。第二,共有产权住房居民存在较高频率的集体投诉行为,数字时代学历较高而年龄较低的购房者政策反馈能力强,在属地政府回应性不足的情况下,群体内部存在负面情绪的线上传染。基于此,以北京市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如能加大对保障房供后运行的治理投入,推动住建、民政、社会工作等党政部门的协作治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地培育多元治理主体的共治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城市社区治理绩效,推动保障房建设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跨越发展。

关键词:

获得感住有宜居共有产权住房政策超大城市微观治理

作者简介:

李蹊:管理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院讲师,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基层治理。

文章目录
·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特征与实践意义
·产权型保障房供后运行效果测量指标
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居民获得感整体水平
  • (一)资源充足性感知较高,治理充足性感知略低
  • (二)纵向与横向均衡性感知水平均较高
共有产权住房居民投诉行为的群体特征与影响因素
  • (一)情绪传染与群体压力下集体投诉行为频发
  • (二)购房群体政策反馈能力较强但政府回应性不足
  • (三)多元治理主体共建共治水平有待继续提升
结语
  • 1.在住房建设基础上加大供后运行的治理投入
  • 2.明确各方权责提升政府回应性与部门协同水平
  • 3.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搭建多元主体共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