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君甫
机构: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委员,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社会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一般项目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社会学、住房社会学、社会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养老政策、人口政策等)、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

  • 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唐军 岳金柱 执行主编 ; 冯虹 宋贵伦 主编 ;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4~2015年度成果,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总报告、社会结构篇、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篇、地方社会建设篇、调查报告篇。报告主要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和资料,结合课题组的调研与观察,全面分析了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并对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2014年北京市在社会建设各方面又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新的进步: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污染天气减少,城市环境改善;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公共服务,推进教育发展均衡化,改善医疗和养老服务,加大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加速,首都非核心功能开始疏解。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的成效已经显现。当然,北京市社会建设还面临许多挑战,社会阶层结构和人口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大气污染治理难度较大,资源紧张的约束难以改变,公共服务的发展还跟不上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2015年,北京需要进一步认识首都“城市病”的根源,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完善北京的功能定位,解决首都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法治社会,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2011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唐军 张荆 陆学艺 主编 ; 刘金伟 宋国恺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1年年度分析报告。本报告主要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结合课题组成员的观察和调研,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未来五年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结合北京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对北京未来社会建设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2010年北京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5%,城市化率超过70%,这些指标标志着北京达到世界中上等国家、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十一五”期间,北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交通等民生事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社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结合北京实际,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随着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工委)的成立,北京逐渐探寻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路子。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也标志着首都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二五”期间北京将进入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社会建设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人口问题是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引发其他社会问题的总根源;社会公平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需要在体制上实现突破以进行疏导和化解;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例如交通、住房、物价上涨等,解决的难度加大;随着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现有的社会管理手段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的复杂性,亟须进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等等。“十二五”期间,北京对人口总量调控将更加严格,管理手段趋向多样化;随着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交通拥堵和住房难的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社会管理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大量现代管理手段将进入城市和农村社区;北京市政府将对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向更深层次逐步推进。
  • 2016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岳金柱 唐军 执行主编 ; 冯虹 宋贵伦 主编 ;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5~2016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总报告、社会结构篇、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篇、地方社会建设篇和调查报告篇。本报告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和资料,结合课题组成员的调研和观察,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也分析了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社会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十二五”时期,北京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首都社会建设模式,在社会结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口增长趋于缓和、分布趋于分散,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得到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公共交通建设的步伐加快。当然,北京市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建设的投入还需要大幅增加等。“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社会建设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深刻认识首都“城市病”的根源和首都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第二,加大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第三,调整基层社会管理幅度,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第四,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建设主体;第五,加强社会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待遇。
  • 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唐军 张荆 陆学艺 主编 ; 刘金伟 宋国恺 李君甫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蓝皮书”课题组2010年年度分析报告。本报告立足于课题组成员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全面的研究分析,以及权威的国家和北京市统计数据,全面追踪2009年北京市社会建设的总体进展,深入解读北京社会建设的基本趋势,分析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2009年是北京经济社会建设不平凡的一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典展示了我国60年建设的伟大成就,反映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也展示了首都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与巨大魅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北京市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0.1%,高于全国GDP增幅约1.4个百分点,2009年北京市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北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报告指出,随着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的组建,以及随后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工作的推进,标志着北京社会建设进入了新阶段。2009年,北京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调整社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建设。但是,北京在社会建设方面还面临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消费等基本民生问题,以及社会治安、中产阶层等热点问题。本报告认为,将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调整社会结构,尤其通过社会体制机制改革,关注基本民生问题,是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需要着力推进的几个重要方面。
  • 北京的人口、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
    李君甫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本书从人口和社会阶层两个维度分析了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问题。研究发现:从职业来看,北京社会阶层结构还是金字塔形结构;从身份来看,北京是四元社会结构。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是从中心到边缘的四个圈层的同心圆结构。北京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社会隔离,社会空间呈现马赛克格局。北京的外来人口更多地分布在北京第二、第三圈层的城市社区,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但是一些农村社区外来人口规模巨大。北京的社会极化主要表现在中心和边缘差异较大,单中心发展态势明显,社会中上层向心分布,社会下层向边缘分布。本书适合社会学、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学者和学生阅读,也适合关心北京城市发展的一般读者。对房地产业人员和政府官员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 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冯虹 宋贵伦 主编 ; 唐志华 唐军 执行主编 ;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6~2017年度的研究成果,分为七个部分,包括总报告、特稿、社会结构篇、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篇、地方社会建设篇和调查报告篇。报告充分利用了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和资料,结合课题组成员调研和观察,分析了2016年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对北京未来的社会建设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2016年是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北京副中心建设的重要一年。北京社会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首都特色的社会建设模式进一步成形,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副中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宜居城市、改善人民福祉做出了新的贡献。人口增长趋缓、外来人口减少,城乡差距缩小,就业结构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力度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加速,共享交通蓬勃发展。北京的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挑战,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优化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还需要大幅增加。北京的社会建设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第一,完善社会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二,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培育,完善社会治理机制;第三,发展高端产业,调整社会结构。
  • 2012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唐军 张荆 陆学艺 主编 ; 刘金伟 宋国恺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课题组2012年年度分析报告。 本报告主要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和材料,结合课题组成员的观察和调研,全面总结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2011年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北京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对2012年北京未来社会建设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1年以来,北京市围绕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3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7美元),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比上年增长13.6%,实际增长7.6%,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推动北京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011年是北京社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1年12月《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北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交通、养老、阶层关系、劳动关系、社会管理等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些重要成就的取得,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认真贯彻执行“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结果。 2011年,北京社会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物价上涨问题、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问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同步等问题、保障房的建分管退问题、交通问题、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既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北京需要在社会建设方面下工夫,尤其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同时要努力实现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向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202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李万钧 李四平 主编 ; 陈建领 唐军 执行主编 ;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2月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9~2020年度的研究成果,分为六个部分,包括总报告、特稿、社区篇、民生篇、治理篇、地方社会建设篇。报告依据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以及课题组成员的调研,分析了2019年北京社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2019年是北京进一步疏解整治,加快副中心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与北京市民政局合署办公,推进北京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北京市出色完成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北京的疏解整治成效显著,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凡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北京的社会建设还面临很多挑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推进:第一,提高效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二,完善“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的社会治理机制;第三,增进社会团结,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 2019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住房保障评估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1年01月
    本报告基于2017年、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及各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对流动人口的住房可支付性、住房保障政策包容性以及住房保障政策覆盖率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前20个城市中存在住房可支付性低、住房保障政策包容性低、住房保障政策覆盖率低等问题。对此,需要重视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通过取消对流动人口在城镇购买首套房的限制、把流动人口纳入保障房体系、建设集体宿舍等措施来解决流动人口住有所居问题。
    关键词:
  • 北京市学区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随着就近入学政策的推行,学区房与优质教育资源紧紧挂钩,以房择校愈演愈烈,学区房价格不断攀升,影响房地产调控,也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公。本文以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学区房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教育政策,并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和北京市学区房价格的研究,揭示学区房溢价以及教育资本化现象。多校划片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抑制学区房价格上涨。然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
    关键词:
  • 新常态下新定位,谱写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新篇章——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实践的分析与总结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本报告主要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和资料,结合课题组成员调研与观察,全面分析2014年以来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成绩、面临的迫切问题,并对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2014年,北京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平稳增长,完成了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又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新的进步。新形势下北京市社会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阶层结构不尽合理、人口结构失衡、大气污染治理难度较大等。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认识首都城市病的根源,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完善北京的功能定位,解决、应付首都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关键词:
  • 北京住房市场调控研究报告(2015~2020)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本文主要研究了2015~2016年北京住房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购政策,抑制了住房价格猛涨的趋势,同时未引起市场大起大落,比较平稳的住房市场一直维持到2020年。住房调控措施有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效。2020年北京依旧会维持有力的管控措施,优化供给结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大住房保障的力度,继续维持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
  • 北京市流动人口住房支出的代际差异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北京是个超大城市,房租较高而且逐年攀升;随着时代变迁,北京住房租赁市场上的新生代房客成为主体。那么,不同世代的流动人口在住房市场上选择什么样的居住方式,租房支出有什么特点?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文分析了北京市四代流动人口的代际差异、住房选择和住房支出差异。结果显示,北京市四代流动人口之间有明显的代际差异。
    关键词:
  • 北京流动人口在京购房状况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基于国家卫计委2014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文描述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购房状况,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在京买房的诸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4.6%的流动人口已经在北京购买了住房,对北京住房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流动人口内部收入差距明显,受教育程度分化明显;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流动年限、职业状况都对其购房行为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 北京市流动党员状况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其中流动党员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其管理和服务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各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流动党员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北京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吸引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流动党员的规模也相当庞大。我们通过分析国家卫计委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新时期北京市流动党员的基本状况与特点,发现流动党员学历高、收入高、购房的比例大、留京的意愿强,他们是流动人口中的精英。
    关键词:
  • 北京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本文在近五年全国流动人口性别比不断下降并趋于平衡的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了北京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特点。研究发现,在京流动女性受教育程度更高,但是比起男性流动人口,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并未获得应有的待遇,职业分层出现极化。北京的流动女性在新生活方式的接纳、与本地人的交往、长期工作与定居意愿方面都与男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显示了流动女性更加渴望融入北京,成为北京市民。
    关键词:
  • 新时代的北京社会建设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2018年,北京市的社会建设工作已走过10年,北京的民生和公共服务稳步提升,社会治理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扭转;教育的普惠性、公平性进一步提升;医疗改革顺利推进,基层医疗服务快速发展;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城市精细化治理;推进社区共治,更好地服务基层居民;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共享发展不断利好。未来北京还需要不断完善社会政策,改善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为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继续努力,把北京社会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
  • 京津冀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与状况分析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通过对国家卫计委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京津冀地区数据分析,在比较京津冀三地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就业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京津冀流动人口“五险一金”的参与状况,并进行不同类别社会保险在京津冀三地参与状况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三地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参保率和参保地都存在明显差距: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最高,天津市次之,河北省最低;北京市在本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两地市。北京的流动人口与天津市、河北省的流动人口结构差异较大,北京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机会比天津和河北要高得多,这是社会保障参与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